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及其适用依据 | 第15-27页 |
一、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概念、特征和本质 | 第15-18页 |
(一)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概念 | 第15页 |
(二)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特征 | 第15-17页 |
(三)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本质 | 第17-18页 |
二、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依据 | 第18-27页 |
(一) 理论上的依据 | 第18-22页 |
(二) 现实依据 | 第22-27页 |
第二章 国外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适用条件 | 第27-37页 |
一、大陆法系国家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适用条件 | 第27-30页 |
(一) 德国“直索”责任形成、发展及适用条件 | 第27-28页 |
(二) 日本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形成、发展及适用条件 | 第28-30页 |
二、英美法系国家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适用条件 | 第30-34页 |
(一) 美国“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形成、发展和适用条件 | 第30-33页 |
(二) 英国“刺破公司面纱”制度的形成、发展及适用条件 | 第33-34页 |
三、总结与借鉴 | 第34-37页 |
第三章 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条件分析 | 第37-49页 |
一、主体要件 | 第37-41页 |
(一) 公司人格的滥用者 | 第37-39页 |
(二)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的主张者 | 第39-41页 |
二、行为要件 | 第41-47页 |
(一) 利用公司人格规避法律和契约上的义务 | 第41-43页 |
(二) 人格混同 | 第43-44页 |
(三) 公司的资本显著不足 | 第44-45页 |
(四) 不公平的关联交易 | 第45-46页 |
(五) 股东的利益分配政策剥夺了公司的利润 | 第46-47页 |
三、结果要件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条件的思考和建议 | 第49-56页 |
一、我国新《公司法》对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条件规定的不足 | 第49-52页 |
二、完善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适用条件的思考与建议 | 第52-55页 |
(一) 完善立法,使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条件趋于完整 | 第52-53页 |
(二) 借助司法解释,不断的增强成文法的可操作性,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司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条件 | 第53-55页 |
三、在完善成文法和司法解释的基础上,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书目 | 第57-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