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论文--唐(618~907年)论文

唐五代民间神祇的空间分布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8页
引言第8-15页
 一、选题缘由及学术意义第8页
 二、概念界定第8-10页
 三、学术史回顾第10-12页
 四、本文中的文化区划分与史料运用第12-13页
 五、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第13-15页
第一章 唐五代北方文化区的地方神祇第15-35页
 第一节 唐五代关中地区的地方神祇第15-19页
 第二节 唐五代河东地区的地方神祇第19-23页
 第三节 唐五代河南地区的地方神祇第23-31页
 第四节 唐五代河北地区的地方神祇第31-35页
第二章 唐五代南方文化区的地方神祇第35-55页
 第一节 唐五代巴蜀地区的地方神祇第35-40页
 第二节 唐五代荆湘地区的地方神祇第40-45页
 第三节 唐五代江南地区的地方神祇第45-52页
 第四节 唐五代岭南地区的地方神祇第52-55页
第三章 唐五代各文化区地方神祇的空间分布特征第55-72页
 第一节 关中地区地方神祇的特点和地理分布第55-58页
  一、独特的帝王将相信仰第56页
  二、帝王崇拜的自然泛化第56-57页
  三、带有佛、道教色彩的神祇第57页
  四、以国都为中心的神祇分布格局第57-58页
 第二节 河东地区地方神祇的特点和地理分布第58-60页
  一、以三晋历史人物为主的先贤信仰第58-59页
  二、尧舜禹的发祥地第59页
  三、以太原府和河中府为中心的汾河分布带第59-60页
 第三节 河南地区地方神祇的特点和地理分布第60-62页
  一、受多重文化影响的先贤崇拜第61页
  二、影响较大的泰山府君和洛水女神第61页
  三、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神祇分布第61-62页
 第四节 河北地区地方神祇的特点和地理分布第62-63页
  一、带有军事色彩的北岳崇拜第63页
  二、较为均衡的分布格局第63页
 第五节 巴蜀地区地方神祇的特点和地理分布第63-66页
  一、古老蜀文化熏陶下的先贤信仰第64-65页
  二、较有特色的大石崇拜第65页
  三、以成都为中心的分布格局第65-66页
 第六节 荆湘地区地方神祇的特点和地理分布第66-68页
  一、开放的信仰体系,知名的荆楚人物信仰第67页
  二、以江汉核心区为中心的信仰分布体系第67-68页
 第七节 江南地区地方神祇的特点和地理分布第68-70页
  一、平民神的出现第69页
  二、“送黎民未济之舟,救商贾欲亡之难”的自然崇拜第69-70页
 第八节 岭南地区地方神祇的特点和地理分布第70-72页
  一、受外来影响较多的先贤崇拜第70-71页
  二、以桂州为中心的分布体系第71-72页
第四章 唐五代地方神祇空间分布差异的因素考察第72-77页
 第一节 经济条件第72-73页
 第二节 交通条件第73-74页
 第三节 地理环境因素第74-75页
 第四节 政治因素第75-76页
 第五节 文化环境第76-77页
结语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3页
后记第83-84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解雇事由比较研究
下一篇:HuR介导IL-1β增加NSCLC细胞VEGF-C mRNA稳定性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