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导论 | 第8-11页 |
| 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0-11页 |
| 一、概念辨析与相关理论简介 | 第11-17页 |
| 1. 概念辨析 | 第11-13页 |
| ·区域 | 第11页 |
| ·区域经济 | 第11-12页 |
| ·区域经济差异 | 第12页 |
| ·本文研究的区域界定 | 第12-13页 |
| 2. 相关理论评述 | 第13-17页 |
| ·均衡增长理论 | 第13-14页 |
| ·非均衡增长理论 | 第14-17页 |
| 二、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 | 第17-28页 |
| 1. 甘肃省区域经济总体水平差异的时间特征 | 第17-20页 |
| ·测算方法 | 第17页 |
| ·结果分析 | 第17-20页 |
| 2. 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 | 第20-25页 |
| ·离差、比率和相对发展速度 | 第20-21页 |
| ·区位商 | 第21-22页 |
| ·库兹涅茨比率及其分解 | 第22-24页 |
| ·层次聚类分析 | 第24-25页 |
| 3. 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总体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25-27页 |
| ·倒“U”型假说的提出 | 第25-26页 |
| ·对区域经济差异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 | 第26-27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三、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分析 | 第28-39页 |
| 1.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理论基础 | 第28-30页 |
| ·新古典增长理论 | 第28-29页 |
| ·新增长理论 | 第29-30页 |
|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的比较 | 第30页 |
| 2. 收敛性检验的方法 | 第30-33页 |
| ·β-收敛检验 | 第31-32页 |
| ·σ-收敛检验 | 第32页 |
| ·俱乐部收敛检验 | 第32页 |
| ·三个收敛性检验的关系 | 第32-33页 |
| 3. 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实证检验 | 第33-38页 |
| ·σ-收敛的实证检验 | 第33-34页 |
| ·β-收敛的实证检验 | 第34-37页 |
| ·俱乐部收敛的实证检验 | 第37-38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四、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 第39-48页 |
| 1.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 | 第39-41页 |
| 2. 生产要素因素 | 第41-42页 |
| 3. 产业结构因素 | 第42-44页 |
| 4. 制度因素 | 第44-46页 |
| 5. 自然资源禀赋和区位因素 | 第46-48页 |
| 五、缩小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与建议 | 第48-51页 |
| 1.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 第48页 |
| 2.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 第48页 |
| 3. 加快落后地区的制度革新 | 第48-49页 |
| 4.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 | 第49-50页 |
| 5. 重视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