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1页 |
| ·蝴蝶兰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 第9-11页 |
| ·蝴蝶兰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 ·蝴蝶兰产业的发展 | 第16-19页 |
| ·蝴蝶兰的经济价值 | 第17-18页 |
| ·我国大陆发展中面临的隐忧 | 第18页 |
| ·蝴蝶兰组织培养的优点 | 第18-19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30页 |
| ·材料 | 第21页 |
| ·方法 | 第21-30页 |
| ·花梗腋芽诱导丛生芽的研究 | 第21-24页 |
| ·叶片诱导类原球茎的研究 | 第24-28页 |
| ·蝴蝶兰外植体褐变控制的研究 | 第28-29页 |
| ·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0-52页 |
| ·花梗腋芽诱导丛生芽的研究 | 第30-38页 |
| ·花梗腋芽诱导丛生芽 | 第30-33页 |
| ·丛生芽继代培养 | 第33页 |
| ·生根壮苗培养 | 第33-34页 |
| ·蝴蝶兰试管苗炼苗和移栽 | 第34-38页 |
| ·叶片诱导类原球茎的研究 | 第38-48页 |
| ·叶片诱导类原球茎 | 第38-40页 |
| ·类原球茎增殖培养 | 第40-44页 |
| ·类原球茎的分化培养 | 第44-45页 |
| ·类原球茎生根壮苗及移栽培养 | 第45页 |
| ·蝴蝶兰花梗腋芽诱导丛生芽途径和叶片诱导类原球茎途径的比较 | 第45-46页 |
| ·生产技术流程 | 第46-48页 |
| ·蝴蝶兰外植体褐变控制的研究 | 第48-52页 |
| ·细胞显微结构 | 第48页 |
| ·黑暗预处理对褐变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 ·抗褐变剂对褐变的影响 | 第49-50页 |
| ·热激处理对褐变率的影响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2-60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花梗腋芽诱导丛生芽的研究 | 第52页 |
| ·叶片诱导类原球茎的研究 | 第52-53页 |
| ·蝴蝶兰外植体褐变控制的研究 | 第53页 |
| ·讨论 | 第53-60页 |
| ·花梗腋芽诱导丛生芽的研究 | 第53-55页 |
| ·叶片诱导类原球茎的研究 | 第55-57页 |
| ·蝴蝶兰外植体褐变控制的研究 | 第57-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