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油菜籽(芸薹)论文

甘蓝型油菜与Lesquerella fendleri及菘蓝族间杂种的遗传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38页
   ·远缘杂交在植物育种中的作用第14-19页
     ·植物远缘杂交的研究概况第14-15页
     ·芸薹属作物远缘杂交研究第15-16页
     ·远缘杂交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第16-19页
       ·转移外源有利基因第16-17页
       ·脂肪酸的改良第17-18页
       ·人工合成复合种和新物种第18-19页
   ·远缘杂交诱导的异常染色体行为第19-21页
     ·染色体消除第19-20页
     ·染色体加倍第20页
     ·亲本染色体组分开第20-21页
   ·远缘杂交异源多倍体化过程中的表观遗传变异第21-25页
     ·基因沉默第21-22页
     ·DNA甲基化的变异第22-23页
     ·核仁显性第23-24页
     ·转座因子激活第24-25页
   ·植物体细胞杂交研究第25-38页
     ·植物体细胞杂交研究概况第25-26页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方法第26-28页
       ·NaNO_3法第26页
       ·高Ca~(2+)、高pH法第26-27页
       ·PEG融合第27页
       ·电融合第27-28页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方式第28-29页
       ·对称融合第28页
       ·非对称融合第28-29页
     ·原生质体融合中染色体丢失的因素第29-32页
       ·射线使用剂量和紫外线照射强度的影响第30页
       ·亲缘关系第30-31页
       ·融合亲本染色体的特性和状态第31页
       ·融合时原生质体所处的细胞周期第31-32页
     ·原生质体融合胞质杂种的获得第32页
     ·体细胞杂种的筛选和鉴定第32-38页
       ·体细胞杂种的筛选第32-34页
       ·体细胞杂种的鉴定第34-38页
第二章 甘蓝型油菜与Lesquerella fendleri族间杂种及后代的遗传分析第38-62页
   ·引言第38-39页
   ·材料和方法第39-45页
     ·材料第39页
     ·花粉管萌发的观察第39页
     ·胚抢救第39页
     ·细胞学观察第39-40页
     ·花粉的可染性第40页
     ·基因组原位杂交第40-43页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探针的标记第40页
       ·原位杂交制片第40-41页
       ·原位杂交第41-43页
     ·AFLP分析第43-45页
       ·DNA的酶切与连接第43页
       ·预扩增第43-44页
       ·选择性扩增第44页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第44-45页
     ·脂肪酸含量的测定第45页
   ·结果与分析第45-56页
     ·Lesquerella fendleri与油菜的亲和性研究第45页
       ·L.fendleri花粉与白菜型油菜、芥菜型油菜和埃芥雌蕊的相互作用第45页
       ·L.fendleri花粉与甘蓝型油菜雌蕊的相互作用第45页
     ·甘蓝型油菜与L.fendleri的有性杂交第45-56页
       ·F_1植株的形态学特征第45-49页
       ·F_1植株的普通细胞学和GISH分析第49-53页
       ·F_1植株的AFLP分析第53-54页
       ·杂种后代形态学、细胞学及AFLP分析第54-55页
       ·杂种后代脂肪酸分析第55-56页
   ·讨论第56-62页
     ·油菜与L.fendleri亲和性的分析第56-57页
     ·甘蓝型油菜与L.fendleri杂种形成的机制第57-58页
     ·远缘杂交过程中染色体消除的机制第58-59页
     ·远缘杂交过程中遗传物质的渗入第59-60页
     ·杂种后代脂肪酸的改变及抗旱性性状的转移第60-62页
第三章 甘蓝型油菜与菘蓝体细胞杂种及后代的遗传分析第62-84页
   ·引言第62-63页
   ·材料和方法第63-66页
     ·材料第63页
     ·叶肉原生质体的分离和纯化第63页
     ·下胚轴原生质体的分离和纯化第63页
     ·原生质体的培养及植株再生第63-64页
     ·原生质体对称融合及非对称融合细胞的培养和植株再生第64页
       ·原生质体对称融合和非对称融合供体、受体的前处理第64页
       ·原生质体融合方法第64页
       ·原生质体融合细胞的培养和植株再生第64页
     ·花粉育性观察第64页
     ·体细胞杂种植株鉴定第64-65页
       ·细胞学观察第64-65页
       ·基因组原位杂交第65页
       ·AFLP分析第65页
       ·SSR分析第65页
     ·体细胞杂种的核质遗传分析第65-66页
   ·结果与分析第66-79页
     ·原生质体的分离第66-70页
       ·外植体生理状态对原生质体活力和产量的影响第66页
       ·不同酶浓度和AgNO_3浓度对原生质体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第66-67页
       ·原生质体分化过程中生长情况及激素种类和浓度的影响第67-70页
     ·甘蓝型油菜和菘蓝的原生质体融合及植株再生第70-77页
       ·碘乙酰胺(IOA)和紫外线(UV)对原生质体的影响第70页
       ·体细胞杂种植株的再生和分子细胞学分析第70-77页
     ·杂种回交一代的形态学和细胞学分析第77-79页
       ·形态学分析第77页
       ·细胞学和GISH分析第77-79页
   ·讨论第79-84页
     ·非对称融合中染色体的丢失第79-80页
     ·杂种植株表型与基因组的关系第80-81页
     ·菘蓝基因组内的同源性及其与A、C基因组之间的部分同源性第81-82页
     ·杂种核DNA及细胞质DNA的分析第82页
     ·异源附加系的获得及其用途第82-84页
第四章 研究小结与展望第84-86页
   ·研究结论第84-85页
   ·创新点第85页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85-86页
参考文献第86-106页
个人简介第106页
研究论文第106-107页
致谢第107页

论文共1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檗碱改善高糖高脂诱导的胰岛NIT-1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下一篇:补肾生血法治疗慢性再障及对造血黏附信号转导ERK1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