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调查与规划论文

基于需求弹性分析的公共交通吸引力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1章 绪论第9-22页
   ·研究背景第9-12页
     ·大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面临挑战第9-11页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成为大城市的共同选择第11-12页
     ·全面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成为主要目标第12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0页
     ·国外的相关研究第13-18页
     ·国内的相关研究第18-20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论文框架结构第21-22页
第2章 公共交通吸引力影响因素分析第22-30页
   ·公共交通系统及其吸引力定义第22-24页
     ·公共交通系统及其外部环境分析第22-24页
     ·公共交通吸引力第24页
   ·影响公共交通吸引力的因素分析第24-29页
     ·个体出行行为分析第24-25页
     ·交通方式广义成本分析第25-26页
     ·具体影响因素分析第26-29页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交通需求弹性理论第30-36页
   ·弹性分析基础理论第30-32页
     ·弹性分析理论的历史与发展第30页
     ·弹性分析的涵义、特点及其作用第30-32页
   ·交通需求弹性及交叉弹性理论第32-35页
     ·交通需求弹性理论第32-34页
     ·交通需求交叉弹性理论第34-35页
   ·组合调整策略的弹性值计算方法第35页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4章 累积 Logit模型第36-46页
   ·累积 Logit模型—成对比较数据的估计方法第36-38页
   ·模型建立过程第38-41页
     ·因素筛选第38-39页
     ·模型的建立第39-40页
     ·模型结果检验与评价第40-41页
   ·非集计模型的集计化第41-42页
   ·回归系数解释方法第42-45页
     ·发生比和发生比率(Odds and Odds Ratio)第42页
     ·按发生比率来解释累积 Logistic回归系数第42-43页
     ·用需求弹性来解释自变量的作用第43-45页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5章 北京市区居民出行行为调查分析第46-55页
   ·基础数据介绍第46-50页
     ·调查方法介绍第46页
     ·调查方案设计第46-49页
     ·调查情况介绍第49-50页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第50-53页
     ·个人属性与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分析第50-53页
     ·出行特性因素与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分析第53页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6章 北京公共交通出行主体的需求弹性分析第55-75页
   ·因素的筛选第55-57页
     ·SP数据列联表独立性检验第55-56页
     ·个人属性相关性检验第56-57页
   ·公交车与地铁选择模型建立第57-60页
     ·分类变量的设置第57-58页
     ·模型的建立第58-60页
   ·模型检验与评价第60-61页
   ·模型结果分析第61-74页
     ·按发生比率对分类变量回归系数的分析第61-62页
     ·各属性对选择结果的影响第62-68页
     ·点需求弹性分析第68-74页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7章 小汽车出行群体的需求弹性分析第75-92页
   ·因素筛选第75-77页
     ·SP数据列联表独立性检验第75-76页
     ·个人属性相关性检验第76-77页
   ·模型的建立第77-80页
     ·变量的设置第77页
     ·模型的建立第77-80页
   ·模型的检验与评价第80-81页
   ·模型结果分析第81-91页
     ·分类变量回归系数分析第81-82页
     ·各属性对选择结果的影响分析第82-86页
     ·点需求弹性分析第86-91页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8章 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的措施研究第92-100页
   ·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的主导思想第92页
   ·面向系统的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的宏观政策第92-94页
     ·集中建成轨道系统政策第92-93页
     ·推行快速公交系统第93页
     ·改善公共汽车运行政策第93页
     ·整合公共交通体系政策第93-94页
   ·面向对象的提高公共交通吸引力的具体措施第94-96页
     ·公共交通出行群体特征及相应措施第94-95页
     ·小汽车出行群体特征及相应措施第95-96页
     ·步行及自行车出行群体特征及相应措施第96页
   ·措施效果分析—以北京市为例第96-99页
     ·公共交通系统内部方式竞争与协作关系的平衡第96-98页
     ·小汽车使用群转向公共交通的效果第98-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结论第100-102页
 1 论文的主要成果第100-101页
 2 今后的研究重点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5页
附录1第105-108页
附录2第108-11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粒状铁系统处理氯代烃—苯系物混合污染物的研究
下一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分析及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