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颈鹤东部种群的迁徒路线及其停歇地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 ·引言 | 第13-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黑颈鹤的研究进展概况 | 第15-20页 |
| ·数量与分布 | 第15-16页 |
| ·栖息地研究 | 第16-17页 |
| ·繁殖生态 | 第17-18页 |
| ·越冬生态 | 第18页 |
| ·迁徙研究 | 第18-20页 |
| ·卫星跟踪鸟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20-23页 |
| ·国外运用卫星跟踪技术对鸟类的研究 | 第20-21页 |
| ·国内运用卫星跟踪技术对鸟类的研究 | 第21-22页 |
| ·卫星跟踪鸟类迁徙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22-23页 |
| ·鸟类迁徙策略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 ·项目研究目标 | 第24-2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黑颈鹤的迁徙路线 | 第27-5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 ·黑颈鹤的捕捉和卫星信号发射器的安装 | 第27页 |
| ·卫星数据的整理 | 第27-28页 |
| ·迁徙路线图的绘制 | 第28-29页 |
| ·确定停歇地、计算迁飞距离和停歇时间 | 第29页 |
| ·研究结果 | 第29-46页 |
| ·#64309 的迁徙路线 | 第29-32页 |
| ·#64310 的迁徙路线 | 第32-34页 |
| ·#64311 的迁徙路线 | 第34-37页 |
| ·#64312 的迁徙路线 | 第37-40页 |
| ·#55984 的迁徙路线 | 第40-42页 |
| ·#55982 的迁徙路线 | 第42-43页 |
| ·黑颈鹤的迁徙时间和迁徙距离 | 第43-45页 |
| ·黑颈鹤的日迁徙距离 | 第45-46页 |
| ·黑颈鹤的越冬地和繁殖地的居留时间 | 第46页 |
| ·讨论 | 第46-50页 |
| ·黑颈鹤的春秋迁徙路线 | 第46-47页 |
| ·黑颈鹤的迁徙策略 | 第47-48页 |
| ·黑颈鹤的迁徙时间 | 第48-49页 |
| ·黑颈鹤的越冬地点和繁殖地点 | 第49-50页 |
| 第三章 黑颈鹤的中途停歇地 | 第50-77页 |
| ·重要停歇地点概况 | 第50-59页 |
| ·黑颈鹤停歇3次以上的重要停歇地点概况 | 第50-52页 |
| ·黑颈鹤停歇3次以上的重要停歇地点生境共同特点 | 第52-53页 |
| ·黑颈鹤停歇2次的停歇地点概况 | 第53-54页 |
| ·黑颈鹤停歇2次的停歇地点生境共同特点 | 第54-59页 |
| ·黑颈鹤停歇1次的停歇地点简况 | 第59页 |
| ·重点停歇地实地调查 | 第59-67页 |
| ·调查方案 | 第59-61页 |
| ·调查路线 | 第61-62页 |
| ·调查结果 | 第62-67页 |
| ·路线考察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 ·黑颈鹤中途停歇地、越冬地和繁殖地的植被比较分析 | 第68-75页 |
| ·研究方法 | 第68-69页 |
| ·分析结果 | 第69-74页 |
| ·黑颈鹤的对微生境的选择 | 第74-75页 |
| ·讨论 | 第75-77页 |
| ·黑颈鹤对中途停歇地的利用 | 第75页 |
| ·黑颈鹤中途停歇地的特点 | 第75-76页 |
| ·黑颈鹤停歇地面临的潜在威胁 | 第76-77页 |
| 第四章 气象因素对黑颈鹤迁徙的影响 | 第77-86页 |
| ·研究方法 | 第77页 |
| ·研究结果及讨论 | 第77-84页 |
| ·风向、风速对黑颈鹤迁徙的影响 | 第82-83页 |
| ·气温对黑颈鹤迁徙的影响 | 第83-84页 |
| ·降雨量对黑颈鹤迁徙的影响 | 第84页 |
| ·结论 | 第84-86页 |
| 第五章 对黑颈鹤东部种群的保护和管理建议 | 第86-89页 |
| ·在迁徙停歇地建立保护区 | 第86-87页 |
| ·宣传与执法 | 第87页 |
| ·发展沼气池,节约薪柴 | 第87页 |
| ·控制牛羊数量,保护湿地 | 第87-88页 |
| ·协调植树与黑颈鹤生境保护的矛盾 | 第88-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 附录 | 第93-95页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95-96页 |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