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蚕沙制备叶绿素铜钠盐及其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 ·蚕沙简介 | 第12-13页 |
| ·蚕沙的主要成分 | 第12页 |
| ·蚕沙的应用概况 | 第12-13页 |
| ·蚕沙主要化学成分的应用 | 第13-20页 |
| ·叶绿素 | 第13-14页 |
| ·叶绿素铜钠盐 | 第14-15页 |
| ·果胶 | 第15-16页 |
| ·叶蛋白 | 第16-17页 |
| ·类胡萝卜素类 | 第17-20页 |
| ·蚕沙其它化学成分的应用 | 第20-21页 |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1页 |
| ·课题研究内容以及工艺流程 | 第21-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工艺流程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蚕沙中叶绿素的提取与叶绿素铜钠盐的制备 | 第23-43页 |
| ·实验原料 | 第23页 |
|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 ·实验设备 | 第24页 |
| ·研究现状及不足 | 第24页 |
| ·实验原理 | 第24-25页 |
| ·天然色素的提取方法 | 第24-25页 |
| ·制备叶绿素铜钠盐的实验原理 | 第25页 |
| ·实验计算方法与分析 | 第25-30页 |
| ·叶绿素提取率的计算 | 第26页 |
| ·叶绿素铜钠盐产品的分析 | 第26-30页 |
| ·实验步骤 | 第30-31页 |
| ·蚕沙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 ·制备叶绿素铜钠盐的实验 | 第30-31页 |
| ·对比实验 | 第31-3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2-41页 |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32页 |
| ·软化处理 | 第32-33页 |
| ·叶绿素的提取与一次铜化 | 第33-36页 |
| ·皂化加碱量对实验的影响 | 第36-38页 |
| ·萃取 | 第38页 |
| ·二次铜化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38-40页 |
| ·净化除杂 | 第40页 |
| ·叶绿素铜钠盐产品的检测 | 第40-41页 |
| ·扩大试验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第三章 蚕沙中果胶的提取 | 第43-54页 |
| ·实验原料 | 第43页 |
| ·实验试剂 | 第43页 |
| ·实验设备 | 第43页 |
| ·果胶的性质 | 第43-44页 |
| ·果胶存在形式 | 第43-44页 |
| ·果胶的特性 | 第44页 |
| ·实验原理以及意义 | 第44-45页 |
| ·实验原理 | 第44-45页 |
| ·实验意义 | 第45页 |
| ·实验分析方法 | 第45-46页 |
| ·果胶产品鉴别方法 | 第45页 |
| ·果胶产品质量鉴定 | 第45-46页 |
| ·实验步骤 | 第46-47页 |
| ·加热提取 | 第46-47页 |
| ·微波提取 | 第4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 ·灭酶和过滤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47页 |
| ·稀硫酸浓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47-48页 |
| ·酸提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 ·活性炭脱色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 ·微波功率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50页 |
| ·微波萃取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微波稀酸体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果胶产品分析结果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蚕沙中叶蛋白的提取 | 第54-61页 |
| ·实验原料 | 第54页 |
| ·实验试剂 | 第54页 |
| ·实验设备 | 第54页 |
| ·实验原理 | 第54-55页 |
| ·叶蛋白中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55页 |
| ·实验内容 | 第55-5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 ·料液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 ·抽提时间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57-58页 |
| ·抽提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 ·碱浓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蚕沙中其他有效成分的提取 | 第61-64页 |
| ·实验原料 | 第61页 |
| ·实验试剂 | 第61页 |
| ·实验设备 | 第61页 |
| ·类胡萝卜素粗品的制备 | 第61-63页 |
| ·实验原理 | 第61-62页 |
| ·柱层析 | 第62页 |
| ·重结晶 | 第6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2-63页 |
| ·三十烷醇粗品的制备 | 第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