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9页 |
主要英文缩写 | 第9-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前言(综述) | 第14-62页 |
1.卵巢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 第14-51页 |
·卵巢恶性肿瘤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与卵巢癌相关的基因表达改变 | 第15-21页 |
·癌基因 | 第15-18页 |
·抑癌基因 | 第18-21页 |
·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调控 | 第21-24页 |
·细胞周期及细胞周期调控因子与细胞癌变 | 第21-22页 |
·细胞凋亡及细胞凋亡调控相关因子 | 第22-24页 |
·卵巢癌细胞内分子信号转导 | 第24-31页 |
·细胞信号转导的途径 | 第24页 |
·卵巢癌中细胞信号转导分子的变化 | 第24-31页 |
·卵巢癌流行病及病因学 | 第31-35页 |
·环境因素 | 第31-32页 |
·生殖因素 | 第32-33页 |
·外源性激素 | 第33页 |
·行为因素 | 第33-34页 |
·遗传因素 | 第34-35页 |
·卵巢癌的浸润和转移 | 第35-47页 |
·转移的途径及临床表现 | 第35-37页 |
·卵巢恶性肿瘤的分期 | 第37-38页 |
·转移的步骤 | 第38页 |
·微转移 | 第38-40页 |
·肿瘤侵袭转移的机制和分子机理 | 第40-47页 |
·关于肿瘤转移存在两种学说, | 第40页 |
·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机理 | 第40-45页 |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及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 第45-47页 |
·卵巢癌相关的肿瘤标志物 | 第47-51页 |
·CA125: | 第47-48页 |
·HE4 | 第48页 |
·人激肽释放酶(hk)家族 | 第48页 |
·osteopontin | 第48-49页 |
·prostasin | 第49页 |
·乳球蛋白-2 | 第49页 |
·透明质酸酶 | 第49-50页 |
·蛋白组学在卵巢癌诊断中的应用 | 第50-51页 |
2.纤溶酶原激活系统与卵巢癌侵袭转移的关系 | 第51-60页 |
·细胞外基质 | 第51-52页 |
·细胞外基质(ECM)的结构 | 第51-52页 |
·ECM的功能 | 第52页 |
·ECM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 | 第52页 |
·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的组成、结构 | 第52-53页 |
·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系统的功能及活性 | 第53-55页 |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系统与卵巢癌诊断 | 第55-56页 |
·纤溶酶原激活系统与卵巢癌病理及预后 | 第56-57页 |
·纤溶酶原激活系统与卵巢癌浸润转移 | 第57-58页 |
·纤溶酶原激活系统与卵巢癌治疗 | 第58-60页 |
·单克隆抗体(MCAB) | 第58-59页 |
·可溶性uPA受体(suPA-R) | 第59页 |
·uPA多肽(WX-360,WX-360-Nle) | 第59页 |
·尿蛋白酶抑制剂(bikunin) | 第59-60页 |
·药物治疗 | 第60页 |
3.纤溶酶原系统与卵巢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 | 第60-62页 |
第二章 血清UPA、PAI-1的检测对卵巢癌浸润转移判断的临床价值 | 第62-86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62-68页 |
·病例来源: | 第62-64页 |
·试剂及试剂的配制和仪器 | 第64-65页 |
·ELISA法检测 | 第65-68页 |
·主要原理 | 第65-66页 |
·主要步骤 | 第66页 |
·标准曲线的建立及结果判断 | 第66-68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68-83页 |
·各类卵巢肿瘤血清uPA浓度的比较 | 第68页 |
·各类卵巢肿瘤血清PAI-1浓度的比较 | 第68-69页 |
·卵巢恶性肿瘤术前、术后血清uPA含量对照变化 | 第69-70页 |
·卵巢恶性肿瘤术前、术后血清PAI-1含量对照变化 | 第70-71页 |
·卵巢恶性肿瘤术前血清uPA含量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 第71-72页 |
·卵巢恶性肿瘤术前血清PAI-1含量与其临床病理的关系。 | 第72-73页 |
·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uPA含量与其临床期别及其他临床因素的关系 | 第73-75页 |
·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PAI-1含量与其临床期别及其他临床因素的关系 | 第75-77页 |
·术前血清uPA、PAI-1的含量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 第77-79页 |
·在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 第79-80页 |
·COX比例风险模型预后分析 | 第80-83页 |
3.讨论 | 第83-86页 |
·UPA、PAI-1的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关系 | 第83页 |
·UPA、PAI-1的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第83-84页 |
·UPA、PAI-1的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 | 第84页 |
·UPA、PAI-1的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 第84-86页 |
第三章 PCMV-UPA、PCNDA3.1-PAI-1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86-133页 |
1. UPA、PAI-1 基因的原核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86-10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6-97页 |
·材料 | 第86-90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90-92页 |
·方法 | 第92-97页 |
·组织总RNA提取 | 第92-93页 |
·cDNA合成 | 第93页 |
·cDNA全长的PCR扩增 | 第93-94页 |
·PCR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 第94-95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菌的制备 | 第95页 |
·载体与目的片段的连接 | 第95页 |
·质粒DNA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TOP10 | 第95-96页 |
·挑选菌落,摇菌 | 第96页 |
·提取质粒 | 第96页 |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 | 第96-97页 |
·重组质粒送测序 | 第97页 |
·结果 | 第97-107页 |
·RNA琼脂糖电泳结果 | 第97页 |
·uPA、PAI-1基因cDNA的PCR结果 | 第97-98页 |
·质粒电泳结果 | 第98-99页 |
·酶切鉴定 | 第99页 |
·全序列测定结果及分析 | 第99-107页 |
2.PCNDA3.1-PAI-1、PCMV-UPA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第107-1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7-118页 |
·材料 | 第107-111页 |
·引物的设计 | 第111-112页 |
·方法 | 第112-118页 |
·PCR反应扩增 | 第112-113页 |
·PCR产物的纯化与回收 | 第113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菌的制备 | 第113页 |
·uPA和PAI-1基因的T-A克隆连接 | 第113页 |
·uPA和PAI-1基因的T-A克隆连接后的筛选验证 | 第113-114页 |
·目的基因和克隆载体的酶切、回收纯化 | 第114页 |
·用限制性内切酶对载体和目的基因进行完全酶解。 | 第114页 |
·酶切后的载体与目的片段的连接 | 第114页 |
·质粒DNA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TOP10 | 第114-115页 |
·挑选氨苄抗性克隆 | 第115页 |
·用菌液进行PCR检测 | 第115页 |
·重组质粒送测序 | 第115页 |
·卵巢癌细胞表达的筛选 | 第115-116页 |
·uPA-pCMV-HA、PAI-1-pCDNA-HIS的细胞瞬时转染卵巢癌细胞 | 第116-117页 |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 | 第117-118页 |
·结果 | 第118-130页 |
·以uPA-TA和PAI-1-TA载体为模板,进行PCR反应 | 第118-119页 |
·原核质粒菌液进行PCR检测结果。 | 第119页 |
·连接至真核表达载体后,用菌液进行PCR检测结果 | 第119-120页 |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 | 第120-121页 |
·重组质粒的测序结果 | 第121-128页 |
·卵巢癌细胞系uPA及PAI-1表达的筛选结果: | 第128-129页 |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结果: | 第129-130页 |
3.讨论 | 第130-133页 |
第四章 UPA和PAI-1基因对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 第133-149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133-138页 |
·材料 | 第133页 |
·方法 | 第133-138页 |
·表达uPA和PAI-1基因的细胞系的建立 | 第133-134页 |
·细胞毒性实验 | 第133-134页 |
·携带uPA或PAI-1基因的转染卵巢癌SKOV3细胞系 | 第134页 |
·有限稀释法 | 第134页 |
·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 | 第134页 |
·细胞生物学特性观察 | 第134-138页 |
·细胞生长曲线测定 | 第134-135页 |
·克隆(集落)形成实验 | 第135-136页 |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 第136页 |
·细胞侵袭粘附能力的测定 | 第136-138页 |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测定(Matrigel Invasion Assay) | 第136-138页 |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测定(Transwell Migration Assays) | 第138页 |
·细胞体外黏附能力测定(Cell Adhersion Assay) | 第138页 |
2.结果 | 第138-145页 |
·WESTERN BLOT法检验细胞系UPA、PAI-1表达的结果 | 第138-139页 |
·细胞生长曲线的结果 | 第139页 |
·克隆形成率的影响 | 第139-140页 |
·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140-143页 |
·细胞体外侵袭能力的检测结果 | 第143页 |
·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检测结果 | 第143-144页 |
·细胞体外黏附能力的检测结果 | 第144-145页 |
3.讨论 | 第145-149页 |
小结 | 第149-150页 |
论文参考文献 | 第150-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