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1 目前奶牛分娩前后能量代谢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分娩前后奶牛干物质摄入减少的原因及调控机制 | 第15页 |
2 Leptin的研究概况 | 第15-20页 |
·瘦蛋白(瘦素,Leptin) | 第15-20页 |
·Leptin与食物摄入 | 第16-17页 |
·Leptin与能量代谢 | 第17-18页 |
·leptin与免疫 | 第18页 |
·Leptin与激素调节 | 第18-19页 |
·反刍动物瘦蛋白的生物学作用 | 第19-20页 |
3 奶牛酮病的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病因 | 第20-21页 |
·乳牛高产 | 第20页 |
·日粮营养不平衡和供应不足 | 第20-21页 |
·产前过度肥胖 | 第21页 |
·脂肪肝引起酮体代谢障碍 | 第21页 |
·发病机理 | 第21-23页 |
·丙酸代谢与酮病发生的关系 | 第21-22页 |
·糖缺乏 | 第22页 |
·激素调节与酮体生成的关系 | 第22页 |
·酮体的代谢障碍 | 第22-23页 |
·临床症状 | 第23-24页 |
·消耗型 | 第23页 |
·神经型 | 第23-24页 |
·酮病的诊断 | 第24页 |
·酮病的治疗 | 第24-25页 |
·替代疗法 | 第24页 |
·激素疗法 | 第24-25页 |
·镇静安神 | 第25页 |
·其他疗法 | 第25页 |
·酮病的预防 | 第25-26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第一部分 分娩前后奶牛Leptin等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 | 第27-44页 |
前言 | 第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4页 |
·材料 | 第27-31页 |
·实验设计 | 第27-28页 |
·实验奶牛及其饲料配方 | 第28-29页 |
·实验奶牛泌乳量 | 第29页 |
·主要仪器 | 第29-30页 |
·主要化学试剂及配制 | 第30-31页 |
·诊断试剂盒 | 第31页 |
·方法 | 第31-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3页 |
·邻甲苯胺法 | 第31页 |
·水杨醛比色法 | 第31-32页 |
·香草醛比色法 | 第32-33页 |
·放射免疫法测定 | 第33页 |
·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分娩前后奶牛血浆中Leptin、酮体、葡萄糖、脂肪含量的检测结果及动态变化 | 第34-35页 |
·Leptin | 第35-37页 |
·血酮 | 第37-38页 |
·血糖 | 第38页 |
·血脂 | 第38-40页 |
·血浆Leptin与酮体、血糖、血脂含量的动态相关性 | 第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分娩前后奶牛血浆Leptin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0-41页 |
·分娩前后奶牛血酮、血糖、血脂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1页 |
·血浆Leptin和血糖、血酮、血脂的动态相关性 | 第41-42页 |
4 结论 | 第42-44页 |
第二部分 leptin等生化指标在酮病奶牛和非酮病奶牛之间的变化特征 | 第44-51页 |
1 研究目的 | 第4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4-48页 |
·亚临床酮病牛血浆leptin、血酮、血糖、血脂的变化特点 | 第44-45页 |
·非酮病奶牛血浆leptin、血酮、血糖、血脂的变化特点 | 第45-46页 |
·亚临床酮病牛与非酮病奶牛各指标间的比较分析 | 第46-48页 |
·非酮病奶牛血浆leptin、血酮、血糖、血脂的变化特点 | 第48页 |
4 讨论 | 第48-50页 |
·亚临床酮病牛与非酮病牛的血浆Leptin和血糖、血酮、血脂变化特点 | 第48-50页 |
5 结论 | 第50-51页 |
第三部分 Leptin,酮体等指标与奶牛繁殖性能的关系 | 第51-56页 |
1.前言 | 第51页 |
2.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51-52页 |
3.实验动物与方法 | 第52页 |
·实验动物 | 第52页 |
·方法 | 第52页 |
·背膘厚度的测定 | 第52页 |
·检测奶牛血浆Leptin、血酮水平,记录分娩至首次发情的间隔时间、产奶量 | 第52页 |
·数据处理 | 第52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亚临床酮病牛与非酮病牛血浆Leptin与背膘厚度和分娩至首次发情间隔时间、首次配种妊娠率的检查 | 第52-53页 |
·血浆Leptin,酮体与产奶量的分析 | 第53-54页 |
5 讨论 | 第54-55页 |
·亚临床酮病牛与非酮病牛血浆Leptin与背膘厚度和分娩至首次发情间隔时间、首次配种妊娠率的分析 | 第54页 |
·血浆Leptin,酮体与产奶量的分析 | 第54-55页 |
6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