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诱变L-乳酸高产细菌的选育与表征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乳酸的性质及用途 | 第11-13页 |
·乳酸的结构和性质 | 第11页 |
·乳酸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 第11-13页 |
·乳酸生产方法 | 第13-15页 |
·化学合成法 | 第13页 |
·酶法合成 | 第13页 |
·发酵法 | 第13-15页 |
·乳酸发酵菌种 | 第15-16页 |
·微生物诱变育种 | 第16-21页 |
·化学诱变剂 | 第17页 |
·物理诱变剂及其作用原理 | 第17-21页 |
·微波辐照菌株的分子生物学表征 | 第21-22页 |
·DNA 多态性检测方法 | 第21-22页 |
·原子力显微镜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 第22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6页 |
·实验材料 | 第24-26页 |
·菌种 | 第24页 |
·培养基 | 第24-2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发酵液中乳酸含量的测定 | 第26-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6页 |
·菌株的生长曲线和产酸降糖曲线的制作 | 第28页 |
·菌悬液的制备 | 第28页 |
·菌株的存活率曲线的制作 | 第28-29页 |
·筛选方法 | 第29页 |
·生理生化实验 | 第29-31页 |
·菌体形态的单染色观察 | 第31页 |
·原子力显微镜细菌表面形态的观察 | 第31页 |
·原子力显微镜原始菌株及突变株的DNA 形态观察 | 第31-32页 |
·AFLP 技术检测DNA 多态性 | 第32-36页 |
第3章 微波辐照诱变育种方法与装置研究 | 第36-42页 |
·出发菌株的生长曲线及产酸降糖曲线 | 第36-37页 |
·出发菌株X1-12 的生长曲线 | 第36-37页 |
·出发菌株X1-12 的产酸降糖曲线 | 第37页 |
·微波辐照诱变育种操作方法研究 | 第37-39页 |
·微波直接辐照法 | 第37-38页 |
·间歇水冷微波辐照法 | 第38-39页 |
·微波诱变育种装置研制 | 第39-41页 |
·水循环冷却装置设计思路 | 第39-40页 |
·微波辐照育种装置图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微波诱变L-乳酸高产细菌的选育 | 第42-51页 |
·微波辐照时间对乳酸细菌的筛选 | 第42-46页 |
·微波辐照时间对乳酸细菌的产酸复筛结果 | 第42-45页 |
·微波辐照时间对存活率和突变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微波辐照功率对乳酸细菌的筛选 | 第46-49页 |
·微波辐照功率对乳酸细菌的产酸复筛结果 | 第46-48页 |
·微波辐照功率对存活率和突变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微波诱变L-乳酸高产菌株的表征 | 第51-62页 |
·突变株的生长曲线和产酸降糖曲线 | 第51-52页 |
·突变株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52-54页 |
·突变株的形态特征 | 第54-57页 |
·突变株的菌落形态特征 | 第54页 |
·出发菌株和突变株的菌体形态特征 | 第54-57页 |
·微波辐照对干酪乳杆菌DNA 的影响 | 第57-58页 |
·出发菌株和突变株的AFLP 分析 | 第58-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