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本课题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本文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第二章 扩底桩桩—土相互作用体系 | 第12-23页 |
·直筒桩的荷载传递 | 第12-14页 |
·直筒桩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 | 第12-13页 |
·影响荷载传递性状的因素 | 第13-14页 |
·扩底桩的扩底构造和分析 | 第14-16页 |
·扩底桩的受力特性 | 第16-22页 |
·荷载传递过程 | 第16-17页 |
·破坏模式 | 第17-18页 |
·沉降变形规律 | 第18页 |
·承载力的确定 | 第18-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数值分析方法与FLAC3D软件原理 | 第23-29页 |
·引言 | 第23页 |
·数值分析方法介绍 | 第23-25页 |
·有限单元法 | 第23页 |
·边界元法 | 第23-24页 |
·离散单元法 | 第24页 |
·有限差分法 | 第24页 |
·拉格朗日差分法 | 第24-25页 |
·基于拉格朗日差分法的FLAC3D软件原理 | 第25-28页 |
·FLAC3D的工作流程 | 第26页 |
·FLAC3D的优点与缺点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四章 FLAC3D软件在扩底桩承载力研究方面的应用 | 第29-62页 |
·扩底桩承载性状及与普通桩的对比分析 | 第29-34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屈服准则的选择 | 第31-32页 |
·计算材料属性及力学参数 | 第32-33页 |
·接触面的设置 | 第33-34页 |
·模拟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34-60页 |
·模型的初始平衡 | 第34-36页 |
·承载性状模拟对比分析 | 第36-58页 |
·扩底桩经济性对比分析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原理 | 第62-71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 | 第62-63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第63-67页 |
·人工神经网络在桩基工程中应用 | 第67-70页 |
·单桩极限承载力预测 | 第68-69页 |
·单桩荷载位移性状预测 | 第69页 |
·桩身完整性判断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人工神经网络在扩底桩承载力预测方面的应用 | 第71-80页 |
·BP算法(反向传播算法) | 第71-73页 |
·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73-75页 |
·MATLAB程序设计语言简介 | 第73-74页 |
·确定网络结构 | 第74-75页 |
·选择训练和检验的样本 | 第75页 |
·训练和检验BP人工神经网络 | 第75页 |
·预测结果分析 | 第75-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