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1 综述 | 第11-26页 |
·前言 | 第11页 |
·乳腺癌治疗历史与现状 | 第11-12页 |
·抗肿瘤药物制剂 | 第12-14页 |
·抗肿瘤纳米制剂 | 第12-13页 |
·靶向肿瘤新生血管制剂 | 第13-14页 |
·运动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 | 第14-19页 |
·生存质量(QOL) | 第14-15页 |
·生存质量概念 | 第14页 |
·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 第14-15页 |
·运动对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 第15-19页 |
·运动改善癌因性疲乏 | 第15-17页 |
·运动促进身体功能恢复 | 第17-18页 |
·恢复患肢功能 | 第17-18页 |
·增强心肺功能 | 第18页 |
·运动促进心理健康 | 第18-19页 |
·运动辅助治疗乳腺癌的可能机制 | 第19-25页 |
·抑制血液指标的恶性转变 | 第19-20页 |
·降低炎症反应 | 第20-21页 |
·肿瘤炎症与C 反应蛋白(CRP) | 第20-21页 |
·运动与CRP | 第21页 |
·改善机体代谢和内环境 | 第21-23页 |
·清除肿瘤代谢产物 | 第22页 |
·清除自身代谢产物 | 第22-23页 |
·刺激免疫系统反应 | 第23-24页 |
·调节内分泌系统 | 第24页 |
·运动与肿瘤缺氧 | 第24-25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25-26页 |
2. 实验设计 | 第26-27页 |
3. 实验1:载盐酸米托蒽醌PLA-PLL-RGD 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 | 第27-39页 |
·前言 | 第27-28页 |
·实验部分 | 第28-31页 |
·原料及试剂 | 第28页 |
·实验仪器 | 第28页 |
·PLA-PLL-RGD 空白纳米粒的制备 | 第28-29页 |
·载盐酸米托蒽醌PLA-PLL-RGD 纳米粒的制备 | 第29-31页 |
·盐酸米托蒽醌标准曲线绘制 | 第29页 |
·制备纳米粒单因素优选 | 第29-30页 |
·正交设计工艺优选 | 第30-31页 |
·空白纳米粒正交设计优选工艺分析 | 第30页 |
·载药纳米粒正交设计优选工艺分析 | 第30-31页 |
·载盐酸米托蒽醌PLA-PLL-RGD 纳米粒的质量评价 | 第31页 |
·纳米粒形态 | 第31页 |
·纳米粒粒径及分布 | 第31页 |
·纳米粒包封率 | 第31页 |
·纳米溶液稳定性考察 | 第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7页 |
·空白纳米粒的制备 | 第31-32页 |
·空白纳米粒正交实验设计 | 第32-33页 |
·盐酸米托蒽醌标准曲线 | 第33-34页 |
·单因素考察 | 第34-36页 |
·有机相与水相的体积比 | 第34页 |
·PLA-PLL-RGD 浓度 | 第34-35页 |
·超声频率与时间 | 第35-36页 |
·载药纳米粒正交设计试验 | 第36-37页 |
·载盐酸米托蒽醌PLA-PLL-RGD 纳米粒的表征 | 第37-38页 |
·纳米粒形态 | 第37页 |
·纳米粒粒径及分布 | 第37-38页 |
·纳米粒包封率 | 第38页 |
·纳米粒稳定性考察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4. 实验2:运动对载盐酸米托蒽醌PLA-PLL-RGD 纳米粒疗效的影响 | 第39-48页 |
·前言 | 第39页 |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受试药、仪器与动物 | 第39-40页 |
·受试药及试剂 | 第39页 |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动物及瘤株 | 第39-40页 |
·实验分组 | 第40页 |
·治疗方案 | 第40页 |
·运动方案 | 第40页 |
·注射药物 | 第40页 |
·指标检测 | 第40-41页 |
·取材及处理 | 第40页 |
·血液指标检测 | 第40-41页 |
·统计处理 | 第41页 |
·结果 | 第41-44页 |
·肿瘤体积与生长曲线 | 第41-42页 |
·抑瘤率 | 第42页 |
·血液指标检测结果 | 第42-44页 |
·讨论 | 第44-47页 |
·运动和药物对肿瘤生长的影响 | 第44-45页 |
·运动和药物与肿瘤生长 | 第44页 |
·运动和药物的相互作用 | 第44-45页 |
·促靶区药物循环 | 第44页 |
·促靶区氧供,化疗增敏 | 第44-45页 |
·运动和药物对血液指标的影响 | 第45-47页 |
·白细胞 | 第45-46页 |
·血红蛋白 | 第46-47页 |
·化疗与血红蛋白 | 第46页 |
·血红蛋白与化疗疗效 | 第46-47页 |
·血红蛋白与癌因性疲乏 | 第47页 |
·结论 | 第47页 |
·小结与展望 | 第47-48页 |
5.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6. 致谢 | 第53-54页 |
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