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绪论 | 第8-13页 |
| 一 连续挤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8-9页 |
| 二 连续挤压法原理 | 第9-10页 |
| 三 课题来源及背景 | 第10-11页 |
| 四 课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基本理论 | 第13-21页 |
| ·弹性力学基本理论 | 第13-16页 |
| ·弹性力学的几个基本假设 | 第13页 |
|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 第13-15页 |
| ·弹性力学的一般原理 | 第15-16页 |
| ·热力学基本理论 | 第16-20页 |
| ·热传导基本理论 | 第16-18页 |
| ·热应力的计算 | 第18-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有限元法及MSC.Marc软件简介 | 第21-33页 |
| ·有限元法简介 | 第21-25页 |
| ·有限元法的发展历史 | 第21页 |
| ·有限元法基本原理 | 第21-23页 |
| ·有限元法在现代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 ·有限元法的发展前景 | 第24-25页 |
| ·有限元分析软件—MSC.Marc | 第25-32页 |
| ·Marc软件简介 | 第25-26页 |
| ·Marc对接触问题的分析方法 | 第26-28页 |
| ·Marc中温度场分析和热应力分析的方法 | 第28-31页 |
| ·Marc中的单位制度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400型连续挤压机主轴系统综合工况分析 | 第33-45页 |
| ·机械载荷分析 | 第33-40页 |
| ·预紧力(σ_l与σ_y) | 第34-35页 |
| ·电机扭矩(M)计算 | 第35-36页 |
| ·轮槽内压应力(P)与剪切应力(τ)计算 | 第36-40页 |
| ·压实轮压下力(T) | 第40页 |
| ·热工况分析 | 第40-44页 |
| ·坯料塑性变形以及坯料与导板接触摩擦所产生的热量。 | 第41页 |
| ·工件表面与环境间的对流换热 | 第41-42页 |
| ·工件与冷却水之间的对流换热 | 第42-44页 |
| ·工件间的热传导 | 第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主轴系统整体模拟分析 | 第45-56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5-49页 |
| ·单元类型的选择 | 第45页 |
|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45-47页 |
| ·材料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 ·接触设置 | 第48-49页 |
| ·机械载荷共同作用分析 | 第49-52页 |
| ·边界条件的施加 | 第49页 |
| ·机械载荷作用下主轴系统的变形 | 第49-51页 |
| ·机械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布 | 第51-52页 |
| ·主轴系统的预紧力分析 | 第52-55页 |
| ·预紧力作用下的等效应力 | 第52-53页 |
| ·主轴系统的极限充压压力 | 第53页 |
| ·不同预紧力作用下的螺母充压间隙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挤压轮模拟分析 | 第56-66页 |
| ·温度场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 ·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 ·温度场分析边界条件 | 第57页 |
| ·温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7-59页 |
| ·热应力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 ·热应力分析边界条件 | 第59页 |
| ·热应力模拟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 ·热—机耦合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 ·边界条件 | 第61页 |
| ·耦合场模拟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 ·挤压轮的等效应力 | 第62-63页 |
| ·机械载荷、温度载荷、热—机耦合三种情况的对比 | 第63-65页 |
| ·挤压轮变形情况的比较 | 第63-64页 |
| ·挤压轮等效应力的比较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六章温度场分析的实验验证 | 第66-72页 |
| ·实验装置 | 第66-68页 |
| ·测量结果与分析 | 第68-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