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诊断X射线机系统研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医学成像技术发展历程 | 第11-12页 |
| ·现代医学影像设备简介 | 第12-15页 |
| ·X线成像设备 | 第12-13页 |
| ·数字减影(DSA)技术 | 第13页 |
| ·磁共振成像技术 | 第13-14页 |
| ·超声成像技术 | 第14页 |
| ·核医学成像技术 | 第14-15页 |
| ·医用X线机分类 | 第15-16页 |
| ·诊断用X线机 | 第15-16页 |
| ·治疗用X线机 | 第16页 |
| ·各种成像类型的比较 | 第16-17页 |
| ·X线诊断技术发展 | 第17-19页 |
| ·国内医用X线机状况 | 第19-20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本文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 第2章 X线机的成像原理 | 第22-31页 |
| ·X线的产生原理 | 第22-24页 |
| ·X射线强度与连续X射线谱 | 第22-24页 |
| ·X线的特性 | 第24-25页 |
| ·X线的效率 | 第25页 |
| ·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 第25-28页 |
| ·X线图像特点 | 第28页 |
| ·X线检查技术 | 第28-30页 |
| ·X线剂量 | 第30-31页 |
| 第3章 X线机的总体系统设计 | 第31-36页 |
| ·整个系统概述 | 第31页 |
| ·机械部分 | 第31-33页 |
| ·电气控制系统部分 | 第33-34页 |
| ·成像链部分 | 第34-36页 |
| 第4章 系统运动功能设计 | 第36-54页 |
| ·基本运动功能 | 第36-38页 |
| ·床身立卧旋转功能 | 第36-37页 |
| ·床面移动功能 | 第37页 |
| ·影像装置移动功能 | 第37页 |
| ·立柱移动功能 | 第37-38页 |
| ·X射线管旋转功能 | 第38页 |
| ·焦距(SID)运动功能 | 第38页 |
| ·压迫器运动功能 | 第38页 |
| ·主机架 | 第38-52页 |
| ·底座与船梁 | 第39-45页 |
| ·立柱悬臂组件 | 第45-47页 |
| ·压迫器 | 第47-48页 |
| ·脚踏板 | 第48-49页 |
| ·右横梁 | 第49-50页 |
| ·左横梁 | 第50-51页 |
| ·滑架 | 第51页 |
| ·纵梁 | 第51页 |
| ·床框 | 第51-52页 |
| ·床旁接线柱 | 第52-54页 |
| 第5章 系统各部分的控制 | 第54-66页 |
| ·供电系统和控制部分 | 第54-64页 |
| ·系统控制柜 | 第58-59页 |
| ·电源控制柜 | 第59-62页 |
| ·控制台系统 | 第62-63页 |
| ·核心控制柜系统(CCS) | 第63-64页 |
| ·系统电缆 | 第64页 |
| ·脚踏开关 | 第64页 |
| ·运动部件控制要求 | 第64-66页 |
| ·运动过程中的保护行为 | 第64-65页 |
| ·压迫器压力选择 | 第65页 |
| ·运动部件运动指令冲突解决 | 第65-66页 |
| 第6章 影像系统 | 第66-75页 |
| ·影像增强器 | 第66-67页 |
| ·CCD相机 | 第67-68页 |
| ·限束器 | 第68页 |
| ·点片系统 | 第68-69页 |
| ·电离室 | 第69-70页 |
| ·X线球管 | 第70-73页 |
| ·高压系统 | 第73-74页 |
| ·计算机系统 | 第74-75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