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的必然性和风险分析 | 第11-17页 |
一、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概念分析 | 第11-12页 |
(一) 金融业综合经营的概念 | 第11页 |
(二) 综合经营的内涵 | 第11-12页 |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必然性分析 | 第12-14页 |
(一) 实行综合经营是适应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要求的需要 | 第12页 |
(二) 实行综合经营是加入WTO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参与世界性金融竞争的需要 | 第12-13页 |
(三) 实施综合经营是我国商业银行应对日趋明显的金融脱媒化影响的需要 | 第13-14页 |
(四) 信息技术加快了银行业综合经营的步伐 | 第14页 |
三、我国商业银行实施综合经营的风险分析 | 第14-17页 |
(一) 内部风险 | 第14-15页 |
(二) 面临的法律风险 | 第15-17页 |
第二部分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的法律制约 | 第17-24页 |
一、《商业银行法》确立分业经营模式的立法背景 | 第17-18页 |
二、国内金融市场的实践对《商业银行法》的挑战 | 第18-20页 |
(一) 我国分业经营的法制基础已开始动摇 | 第18-19页 |
(二)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的实践 | 第19-20页 |
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法》分业经营规定的弊端 | 第20-24页 |
(一) 《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确定的分业经营模式的缺陷 | 第21页 |
(二) 《商业银行法》对不良资产处置的制约明显 | 第21-22页 |
(三) 《商业银行法》制约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 | 第22-23页 |
(四) 《商业银行法》的分业规定客观上阻碍了我国金融业法制化进程 | 第23-24页 |
第三部分 国外同业综合经营立法模式比较及借鉴 | 第24-31页 |
一、西方发达国家分业经营到综合经营的演变及成因 | 第24-26页 |
(一) 西方发达国家分业经营到综合经营的演变 | 第24-25页 |
(二) 西方国家纷纷由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的原因 | 第25-26页 |
二、西方国家的几种典型综合经营立法模式 | 第26-29页 |
(一) 综合银行制 | 第26-27页 |
(二) 银行母子公司制(银行控股公司制) | 第27-28页 |
(三) 金融控股公司制 | 第28-29页 |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 第29-31页 |
(一) 我国目前不宜采用德国式的全能银行模式 | 第29页 |
(二) 美国从银行控股公司逐步发展为金融控股公司的做法,我国可以借鉴 | 第29-30页 |
(三)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的选择 | 第30-31页 |
第四部分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法律制度的构建 | 第31-39页 |
一、我国商业银行立法变革的价值取向 | 第31-33页 |
(一) 效益性与安全性的辩证统一 | 第31-32页 |
(二) 法律的预见性与确定性 | 第32-33页 |
二、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法律制度的构建 | 第33-39页 |
(一) 调整金融立法指导思想,加快金融立法,增强金融法律的可操作性 | 第33-34页 |
(二) 我国《商业银行法》立法变革的初步构想 | 第34-35页 |
(三) 《金融控股公司法》的制定 | 第35-38页 |
(四) 其他相关法律制度的整体修订问题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注释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