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与晚清洋务思潮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绪论 | 第13-20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范围界定 | 第15-16页 |
·科技传播的概念评述 | 第15-16页 |
·洋务思潮 | 第16页 |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选题立意 | 第16页 |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难点 | 第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一章 近代科技传播概述 | 第20-30页 |
·多元混杂的科技传播主体 | 第21-22页 |
·科技传播的几种主要模式 | 第22-30页 |
·创办报刊:近代科技传播的先导 | 第22-23页 |
·译书出版:近代最重要的科技传播模式 | 第23-25页 |
·实物传播:自上而下的迁移 | 第25-26页 |
·兴办学堂:传播西方科学的阵地 | 第26-28页 |
·归国留学生:传播西方科学的生力军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洋务思潮与近代科技传播 | 第30-47页 |
·“师夷长技”机会的丧失 | 第30-32页 |
·魏源经世思想与科技传播的启蒙 | 第32-39页 |
·经世致用思潮与经世致用思想之辨 | 第35-36页 |
·危机意识与科技传播的动力 | 第36-37页 |
·符号系统:洋务思潮兴起的铺垫 | 第37-39页 |
·军事近代化的尝试与洋务思潮的萌生 | 第39-41页 |
·洋务思潮的勃兴与科技传播高潮的催生 | 第41-43页 |
·洋务思潮的勃兴 | 第41-42页 |
·洋务思潮与科技传播的互助和双赢 | 第42-43页 |
·自然科学的传播 | 第43-47页 |
·数学 | 第43-44页 |
·物理 | 第44-45页 |
·化学 | 第45页 |
·天文 | 第45页 |
·地学 | 第45-46页 |
·生物 | 第46-47页 |
第三章 科技传播的深入对洋务思潮的影响 | 第47-58页 |
·科技传播对国防观的影响 | 第47-50页 |
·科技传播对发展观的影响 | 第50-51页 |
·科技传播对人才观的影响 | 第51-52页 |
·科技传播对教育观的影响 | 第52-53页 |
·科技传播对价值观的影响 | 第53-54页 |
·科技传播对自然观的影响 | 第54-55页 |
·科技传播对科学观的影响 | 第55-58页 |
第四章 结论与思考 | 第58-61页 |
·精神塑造与社会改造 | 第58-59页 |
·科技创新与大国崛起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