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对外客运枢纽换乘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国外相关研究情况 | 第14-15页 |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 第15-16页 |
·国内外城市对外客运枢纽发展现状 | 第16-21页 |
·国外城市对外客运换乘枢纽发展实践 | 第16-17页 |
·我国城市对外客运枢纽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我国城市对外客运枢纽发展趋势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换乘问题的基本分析 | 第24-32页 |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概述 | 第24-25页 |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概念的界定 | 第24页 |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的系统特性 | 第24-25页 |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的功能与结构分析 | 第25-29页 |
·对外客运枢纽的功能定位 | 第25-27页 |
·对外客运枢纽的系统结构 | 第27-29页 |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换乘的目标 | 第29-30页 |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换乘的影响因素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旅客换乘行为研究 | 第32-40页 |
·行为的一般模式 | 第32-33页 |
·旅客的换乘行为 | 第33-37页 |
·旅客的运输选择行为 | 第33-36页 |
·旅客的换乘活动行为 | 第36-37页 |
·旅客换乘的特征要素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客流需求预测方法 | 第40-58页 |
·预测的目的与意义 | 第40页 |
·预测的层次 | 第40页 |
·城市对外客运需求影响因素 | 第40-42页 |
·城市对外客运需求预测所需资料 | 第42页 |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客流总量预测 | 第42-53页 |
·预测方法概述 | 第42-43页 |
·预测内容与程序 | 第43-44页 |
·背景客运需求总量预测模型与方法 | 第44-45页 |
·城市对外客运方式预测模型与方法 | 第45-49页 |
·对外客运枢纽客运量预测模型与方法 | 第49-50页 |
·基于枢纽地区土地利用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与方法 | 第50-52页 |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客流总量的组合预测 | 第52-53页 |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换乘客流预测 | 第53-56页 |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换乘客流预测的思路 | 第53-54页 |
·基于非集计模型的换乘客流预测 | 第54-56页 |
·基于集计模型的换乘客流预测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换乘衔接研究 | 第58-91页 |
·研究内容 | 第58-59页 |
·衔接方式分析 | 第59-60页 |
·轨道交通 | 第59页 |
·常规公交 | 第59-60页 |
·出租车 | 第60页 |
·小汽车 | 第60页 |
·其它 | 第60页 |
·对外客运枢纽的总体布局 | 第60-63页 |
·换乘设施的衔接布局 | 第63-69页 |
·换乘设施的衔接布局原则 | 第63-64页 |
·与轨道交通的衔接 | 第64-65页 |
·与常规公交的衔接 | 第65-66页 |
·与出租车、社会车辆的衔接 | 第66-67页 |
·与摩托车、自行车的衔接 | 第67页 |
·与城市道路的衔接 | 第67-69页 |
·与步行通道的衔接 | 第69页 |
·换乘设施的规模 | 第69-75页 |
·场站类设施需求分析 | 第70-72页 |
·车辆类设施需求分析 | 第72-73页 |
·集散类设施需求分析 | 第73-74页 |
·通道类设施需求分析 | 第74-75页 |
·接驳交通方式的运营组织 | 第75-79页 |
·对外客运枢纽客流的时间分布特征 | 第76页 |
·常规公交的运营组织 | 第76-79页 |
·轨道交通的运营组织 | 第79页 |
·对外客运枢纽的交通组织 | 第79-84页 |
·枢纽的内部交通组织 | 第80-83页 |
·枢纽的外部交通组织 | 第83-84页 |
·对外客运枢纽的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及引导系统设计 | 第84-90页 |
·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 第84-87页 |
·客流引导系统设计 | 第87-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建设管理体制研究 | 第91-99页 |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的经济属性和外部效益 | 第91-93页 |
·经济属性 | 第91-92页 |
·外部效益 | 第92-93页 |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的投融资模式 | 第93-94页 |
·政府投融资模式 | 第93页 |
·市场化投融资模式 | 第93-94页 |
·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 第94-96页 |
·对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 | 第94页 |
·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难点与重点 | 第94-95页 |
·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 第95-96页 |
·政府行为对城市对外客运枢纽换乘的保障 | 第96-98页 |
·建设资金的保障 | 第96-97页 |
·管理体制的保障 | 第97-98页 |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七章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换乘系统综合评价方法 | 第99-109页 |
·概述 | 第99-100页 |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与量化 | 第100-103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00-102页 |
·评价指标的量化 | 第102-103页 |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换乘的综合评价 | 第103-108页 |
·评价指标的规范化处理 | 第104-106页 |
·对外客运枢纽换乘的综合评价步骤 | 第106-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八章 实证分析——深圳新客站交通设计4号方案 | 第109-123页 |
·深圳新客站概况 | 第109页 |
·深圳新客站的功能构成 | 第109-110页 |
·深圳新客站客流需求预测及换乘设施配置规模 | 第110-111页 |
·深圳新客站设施总体布局 | 第111-113页 |
·深圳新客站的客流换乘设计 | 第113-117页 |
·深圳新客站的交通组织设计 | 第117-120页 |
·机动车交通组织 | 第117-119页 |
·步行交通组织 | 第119-120页 |
·深圳新客站乘客信息服务系统设计 | 第120-121页 |
·乘客服务信息系统的组成 | 第120-121页 |
·乘客服务信息系统的功能 | 第121页 |
·深圳新客站建设投融资模式 | 第121-123页 |
结论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3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