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1页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流动人口的定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国外对流动人口居住状况的研究综述 | 第12页 |
·国内的相关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基本思路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2 城市流动人口居住条件及环境特征分析 | 第16-46页 |
·我国目前大城市流动人口的居住状况分析 | 第16-19页 |
·流动人口获取住房的方式 | 第16-17页 |
·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 | 第17-19页 |
·流动人口居住地相关设施配套条件 | 第19页 |
·西安市流动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23页 |
·西安市流动人口的居住空间分布 | 第19-21页 |
·西安市流动人口的居住模式分析 | 第21页 |
·西安市城市流动人口与其他城市流动人口在居住条件方面的对比 | 第21-22页 |
·影响西安市流动人口城市居住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 第22-23页 |
·西安城市边缘区流动人口居住状况研究 | 第23-44页 |
·西安市城市边缘区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 | 第23-28页 |
·西安城市边缘区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及环境现状分析 | 第28-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3 西安城市边缘区流动人口居住条件及环境改善对策分析 | 第46-62页 |
·西方国家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形成类型和居住环境的基本特征 | 第46-48页 |
·农民工聚居区 | 第46-47页 |
·外来移民社区 | 第47页 |
·矿工营地 | 第47页 |
·黑人社区 | 第47-48页 |
·西方国家流动人口聚居区整治的主要措施 | 第48-51页 |
·经济方面 | 第48-49页 |
·文化方面 | 第49页 |
·政治政策方面 | 第49-50页 |
·物质形态空间方面 | 第50-51页 |
·发展中国家流动人口聚居区整治的主要措施 | 第51-52页 |
·印度对城市贫民窟式聚居区的改造及相关政策 | 第51页 |
·泰国、马来西亚对城市贫民窟式聚居区的改造及相关政策 | 第51-52页 |
·国外流动人口聚居区整治给我们的启示 | 第52-53页 |
·国内流动人口安置区建设的相关经验 | 第53-56页 |
·国内其他城市流动人口安置区建设概况 | 第53-56页 |
·国内流动人口安置区建设的启示 | 第56页 |
·改善西安城市边缘区流动人口居住条件及环境的对策探讨 | 第56-59页 |
·经济方面 | 第58页 |
·文化方面 | 第58-59页 |
·政策方面 | 第59页 |
·物质形态空间方面 | 第59页 |
·小结 | 第59-62页 |
4 实例研究 | 第62-73页 |
·沙井村内流动人口及相关服务设施概况 | 第62-67页 |
·沙井村的地理位置 | 第62页 |
·沙井村内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 第62页 |
·沙井村内与流动人口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设施的基本情况 | 第62-63页 |
·沙井村流动人口的居住环境分析 | 第63-67页 |
·近期改善沙井村流动人口居住条件及环境的对策 | 第67-70页 |
·经济方面 | 第67页 |
·政策方面 | 第67-68页 |
·文化方面 | 第68-69页 |
·物质空间环境方面 | 第69-70页 |
·对沙井村进行物质性整合的远期规划 | 第70-72页 |
·沙井村流动人口安置区远期规划的总体目标 | 第70页 |
·以小区规划的理念对沙井村流动人口安置区进行的规划 | 第70-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5 结语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图录 | 第78-79页 |
表录 | 第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9-80页 |
附录1 | 第80-81页 |
附录2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