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目前国内外核废料处理的主要方法 | 第10-12页 |
1-2-1 核废料的分类 | 第10-11页 |
1-2-2 核废料的处理方法 | 第11页 |
1-2-3 国内外对核废料处置库围岩的选择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核废料处置库的多屏障系统 | 第16-26页 |
2-1 核废料中放射性核素的主要特性 | 第16-19页 |
2-1-1 核废料放射性核素的组成 | 第16-17页 |
2-1-2 核废料的固化方法 | 第17-19页 |
2-2 核废料的地质处置 | 第19-22页 |
2-2-1 核废料地质处置的多屏障系统 | 第19-20页 |
2-2-2 核废料处置库的回填材料 | 第20-21页 |
2-2-3 核废料处置库对围岩的特殊要求 | 第21-22页 |
2-3 核废料处置库的地下实验室 | 第22-25页 |
2-3-1 建造处置库地下实验室的目的 | 第22-23页 |
2-3-2 核废料的放热过程 | 第23-24页 |
2-3-3 放射性核素的近场释放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核废料处置库的温度场和应力场理论分析 | 第26-40页 |
3-1 核废料处置库的温度场 | 第26-32页 |
3-1-1 岩体内部的温度场 | 第26-27页 |
3-1-2 岩体中的热传导 | 第27-28页 |
3-1-3 岩体的热传导微分方程 | 第28-31页 |
3-1-4 围岩热传导的边值条件 | 第31页 |
3-1-5 接触岩层之间的热量计算 | 第31-32页 |
3-1-6 处置库围岩吸收的总热量 | 第32页 |
3-2 岩体内部的热应力 | 第32-34页 |
3-2-1 热应力和热应变 | 第32-33页 |
3-2-2 地下核废料贮存室岩体内部的热应力 | 第33-34页 |
3-3 考虑温度的力学本构模型 | 第34-37页 |
3-3-1 温度作用下的损伤分析 | 第34-36页 |
3-3-2 温度作用下蠕变损伤关系 | 第36-37页 |
3-3-3 本文所选用的模型 | 第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40页 |
第四章 核废料处置库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 第40-73页 |
4-1 处置库的数值模型 | 第40-47页 |
4-1-1 处置库数值模型概述 | 第40-42页 |
4-1-2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4-1-3 计算模型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 第43-44页 |
4-1-4 计算模型的单位和相关参数 | 第44-45页 |
4-1-5 计算模型的放热衰变函数 | 第45-47页 |
4-1-6 计算模型的开挖及塑性区分布 | 第47页 |
4-2 处置库温度场的数值模拟和分析 | 第47-52页 |
4-3 处置巷道间距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52-56页 |
4-4 处置库变形场的数值模拟和分析 | 第56-65页 |
4-4-1 只考虑温度场引起的变形场分析 | 第56-58页 |
4-4-2 岩体自重应力和热应力双重作用下处置库的变形场 | 第58-65页 |
4-5 处置库应力场的数值模拟和分析 | 第65-71页 |
4-5-1 只考虑温度场引起的应力场分析 | 第65-68页 |
4-5-2 岩体自重应力和热应力双重作用下处置库的应力场分析 | 第68-7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结论 | 第73-74页 |
5-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