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英文摘要 | 第10-13页 |
| 绪论 | 第13-20页 |
| 第一章 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微丸的处方工艺研究 | 第20-47页 |
| 第一节 处方前研究 | 第20-26页 |
| 一.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 二. 方法和结果 | 第21-26页 |
| (一) 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微丸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1-23页 |
| 1. 含量测定方法的选择 | 第21页 |
| 2. 溶媒的选择 | 第21页 |
| 3. 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21-22页 |
| 4. 线性关系 | 第22页 |
| 5. 回收率试验 | 第22-23页 |
| (二) 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微丸释放度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3-26页 |
| 1. 测定方法的选择 | 第23页 |
| 2. 释放介质的选择 | 第23页 |
| 3. 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23页 |
| 4. 线性关系 | 第23-25页 |
| ·在水溶液中标准曲线 | 第23-24页 |
| ·在pH1.0盐酸溶液中标准曲线 | 第24-25页 |
| ·在pH6.8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标准曲线 | 第25页 |
| 5. 回收率试验 | 第25-26页 |
| ·在水溶液中的回收率 | 第25-26页 |
| ·在pH1.0盐酸溶液中的回收率 | 第26页 |
| ·在pH6.8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的回收率 | 第26页 |
| 三. 结论 | 第26页 |
| 第二节 工艺和处方优化 | 第26-47页 |
| 一.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 二. 方法和结果 | 第27-44页 |
| (一) 载药丸芯的制备及粉体学性质考察 | 第27-29页 |
| 1. 上药工艺粘合剂HPMC用量的筛选 | 第27-28页 |
| 2. 载药丸芯制备过程 | 第28-29页 |
| ·药液配制 | 第28页 |
| ·上药包衣 | 第28-29页 |
| 3. 含药丸芯粉体学性质考察 | 第29页 |
| ·休止角的测定 | 第29页 |
| ·堆密度的测定 | 第29页 |
| 3. 载药丸芯释放度的测定 | 第29页 |
| (二) 缓释包衣工艺原理及因素考察 | 第29-32页 |
| 1. 缓释包衣原理 | 第29页 |
| 2. 影响包衣的主要工艺因素 | 第29-32页 |
| ·进风温度的考察 | 第29-31页 |
| ·进风温度的设置 | 第30页 |
| ·结果 | 第30-31页 |
| ·讨论 | 第31页 |
| ·空气湿度 | 第31页 |
| ·喷液速率 | 第31-32页 |
| 3. 缓释包衣的制备 | 第32页 |
| ·缓释包衣液的配制 | 第32页 |
| ·缓释包衣工艺 | 第32页 |
| (三) 缓释包衣处方的优化 | 第32-44页 |
| 1. 缓释包衣材料的选择 | 第32-33页 |
| 2. 单因素考察 | 第33-36页 |
| ·Eudragit RS 30D在缓释材料中所占比例对释放的影响 | 第33-34页 |
| ·聚合物用量对释放的影响 | 第34-35页 |
| ·增塑剂的不同用量和放置时间对释放的影响 | 第35-36页 |
| ·抗粘剂用量对释放的影响 | 第36页 |
| 3. 多因素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优化包衣处方 | 第36-42页 |
| ·模型拟合和预测 | 第37-40页 |
| ·模型预测能力验证 | 第40-42页 |
| 4 工艺流程及工艺重现性考察 | 第42-44页 |
| 三. 结论 | 第44-45页 |
| 四. 讨论 | 第45-47页 |
| 第二章 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微丸的质量控制及稳定性研究 | 第47-59页 |
| 一.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 1. 仪器 | 第47页 |
| 2. 药品与试剂 | 第47-48页 |
| 二. 方法和结果 | 第48-58页 |
| 1. 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 | 第48页 |
| ·影响因素试验 | 第48页 |
| ·考察条件及取样时间 | 第48页 |
|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48页 |
| ·释放度测定方法 | 第48页 |
| 2. 有关分析方法的建立—HPLC法 | 第48-55页 |
| ·色谱条件 | 第48-49页 |
| ·检查方法的确定 | 第49页 |
| ·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49-53页 |
| ·降解产物对主药测定的影响 | 第53-55页 |
| 3. 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微丸有关物质检查 | 第55-58页 |
| ·有关物质检查限度的确定 | 第55-56页 |
| ·有关物质 | 第56页 |
| ·考察结果 | 第56-58页 |
| 三. 结论 | 第58-59页 |
| 第三章 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微丸的比格犬体内药动学研究 | 第59-76页 |
| 一. 试验材料 | 第59页 |
| 二. 试验设计 | 第59-60页 |
| 1. 动物数及分组 | 第59-60页 |
| 2. 给药剂量 | 第60页 |
| 3. 研究过程 | 第60页 |
| 三. 酒石酸美托洛尔在生物样品中的测定方法 | 第60-62页 |
| 1. 药品与试剂 | 第60页 |
| 2. 仪器与分析条件 | 第60页 |
| 3. 血浆中酒石酸美托洛尔的测定方法 | 第60-62页 |
| ·血浆样品的处理与测定 | 第60-61页 |
| ·标准曲线及质控样品的制备 | 第61页 |
| ·定量下限 | 第61页 |
| ·精密度和准确度试验 | 第61页 |
| ·血浆样品稳定性试验 | 第61页 |
| ·回收率试验 | 第61-62页 |
| 四. 数据处理与药代动力学分析 | 第62页 |
| 五. 试验结果 | 第62-75页 |
| 1. 测定方法的确证 | 第62-68页 |
| ·特异性 | 第62-64页 |
| ·标准曲线 | 第64-65页 |
| ·定量下限 | 第65页 |
| ·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65-66页 |
| ·样品稳定性 | 第66-67页 |
| ·提取回收率 | 第67-68页 |
| 2. 单次给药的动力学研究 | 第68-75页 |
| ·血浆药物浓度动态变化 | 第68-72页 |
| ·药代动力学特性 | 第72-74页 |
| ·等剂量单次口服缓释胶囊对缓释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 | 第74页 |
| ·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 第74-75页 |
| 六. 结论 | 第75页 |
| 七. 讨论 | 第75-76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 个人简历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综述 | 第85-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