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

公民社会组织与社会和谐发展

导言第1-15页
 一 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二 研究意义第10-11页
 三 研究方法第11-12页
 四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2页
 五 本文的难点第12页
 六 资料综述第12-15页
第一章 基本理论的清理第15-35页
 第一节 公民社会组织的基本理论第15-26页
  一 公民社会组织概念的厘定第15-23页
  二 公民社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第23-25页
  三 公民社会组织的分类第25-26页
  四 公民社会组织的基本职能第26页
 第二节 有关社会和谐的理论考察第26-35页
  一 西方关于和谐的思想第27-29页
  二 中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的思想第29-30页
  三 和谐的含义与现代人对和谐的追求第30-32页
  四 系统论视野中的和谐第32-33页
  五 社会和谐的三个层面第33-35页
第二章 公民社会组织的价值理念与现代公民意识的确立第35-81页
 第一节 公民社会组织的价值理念第35-40页
  一 公民社会组织基于私法自治精神的价值理念第35-37页
  二 公民社会组织的公共精神价值理念第37-40页
 第二节 以现代公民意识为基础的个体心理和谐第40-55页
  一 现代公民意识第41-47页
  二 个体心理和谐第47-50页
  三 和谐的外在社会环境第50-55页
 第三节 当前我国社会心理不和谐的表现及原因分析第55-62页
  一 心理不和谐的表现第55-57页
  二 心理不和谐的原因分析第57-62页
 第四节 公民社会组织与现代公民意识的塑造第62-73页
  一 公民社会组织与独立人格意识第62-65页
  二 公民社会组织与权利意识第65-68页
  三 公民社会组织与责任义务意识第68-69页
  四 公民社会组织与自由、平等、民主意识第69-71页
  五 公民社会组织与法治意识第71-72页
  六 公民社会组织与公德意识第72-73页
 第五节 公民社会组织与个体和谐的外在环境第73-81页
  一 公民社会组织与日常生活环境的和谐第73-77页
  二 公民社会组织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第77-81页
第三章 公民社会组织的运作机制与当前社会矛盾的化解第81-117页
 第一节 群体与群体和谐第81-91页
  一 群体概念的界定第81-82页
  二 群体和谐第82-91页
 第二节 群体利益分化及其导致的社会问题第91-96页
  一 利益概念第91-92页
  二 利益分化所引发的社会矛盾第92-95页
  三 社会矛盾的化解机制第95-96页
 第三节 公民社会组织运作原则及其意义第96-104页
  一 公民社会组织运作原则的基础第96-97页
  二 平等、自主原则第97-99页
  三 宽容原则第99-100页
  四 诚信原则第100-102页
  五 互利原则第102-104页
 第四节 公民社会组织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第104-117页
  一 公民社会组织化解社会矛盾的可能性第104-105页
  二 公民社会组织的利益表达机制第105-110页
  三 公民社会组织的公正维护机制第110-114页
  四 公民社会组织的协调发展促进机制第114-117页
第四章 公民社会组织在社会结构转型中的地位、作用与意义第117-156页
 第一节 社会结构转型及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第117-124页
  一 社会结构及社会结构转型第117-120页
  二 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与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第120-122页
  三 公民社会组织是维护社会和谐的结构性要素第122-124页
 第二节 公民社会组织与政治系统的和谐发展第124-131页
  一 政治系统和谐第124-127页
  二 公民社会组织与有形政治系统的和谐第127-130页
  三 公民社会组织对现代政治文化的塑造第130-131页
 第三节 公民社会组织与经济系统的和谐发展第131-138页
  一 经济系统的和谐第131-134页
  二 公民社会组织完善市场体制的机制第134-135页
  三 公民社会组织的法制、诚信机制第135-138页
 第四节 公民社会组织与社会系统的和谐第138-147页
  一 社会系统和谐第138-141页
  二 公民社会组织促进文化和谐发展第141-146页
  三 公民社会组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第146-147页
 第五节 公民社会组织存在于整体社会结构中的作用及意义第147-156页
  一 公民社会组织在三大领域相互关系中的位置第147-149页
  二 公民社会组织的补漏机制和灌缝机制第149-153页
  三 社会资本的提供——公民社会组织的粘合剂机制第153-156页
结束语第156-158页
 一 本文的不足之处第156-157页
 二 相关政策性建议第157-158页
参考文献第158-177页
后记第177-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技术变迁中的失业问题研究
下一篇: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政党体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