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篇 应有环境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评价土壤侵蚀的环境效应 | 第12-55页 |
Chapter 1 Using 137Cs and 210Pbex for quantifying soil organic carbon redistribution affected by intensive tillage on steep slopes | 第13-22页 |
·Introduction | 第13-14页 |
·Materials and Methods | 第14-16页 |
·The study site | 第14页 |
·Experiment procedure | 第14-15页 |
·Analyses | 第15-16页 |
·Results | 第16-19页 |
·Depth distribution of ~(137)Cs, ~(210)Pb_(ex) and SOC on the control plot and treatment plot | 第16页 |
·Redistribution of ~(137)Cs, ~(210)Pb_(ex) and SOC down slope by intensive tillage | 第16-17页 |
·Profile variability of ~(137)Cs,~(210)Pb_(ex) and SOC as affected by intensive tillage | 第17-18页 |
·Relationships of SOC with ~(137)Cs and ~(210)Pb_(ex) on the two study plots | 第18-19页 |
·Discussion | 第19-21页 |
·Conclusions | 第21-22页 |
Chapter 2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induced by tillage and water erosion on a steep cultivated hillslope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from 1898-1954 and 1954-1998 | 第22-34页 |
·Introduction | 第22-24页 |
·Materials and Methods | 第24-27页 |
·Study area | 第24页 |
·Soil sampling | 第24-26页 |
·Laboratory analysis | 第26页 |
·Data analysis | 第26-27页 |
·Results | 第27-31页 |
·Spatial patterns of SOC and ~(137)Cs,~(210)Pb_(ex) inventories | 第27-30页 |
·Changes of SOC stock by TSR between 1898-1954 and 1954-1998 periods | 第30-31页 |
·Implication of ~(137)Cs and ~(210)Pb_(ex) for assessing the fate of eroded SOC | 第31页 |
·Discussion | 第31-33页 |
·Conclusions | 第33-34页 |
Chapter 3 Soil losses due to potato and sugar beet harvesting in NE China | 第34-50页 |
·Introduction | 第34-35页 |
·Materials and methods | 第35-38页 |
·Study sites | 第35-36页 |
·Experimental set-up and measurements | 第36页 |
·Data analysis | 第36-38页 |
·Results and discussion | 第38-48页 |
·SLCH for sugar beet | 第38-41页 |
·SLCH for potato | 第41-45页 |
·Soil losses due to harvesting crops by hand in China compared with mechanized harvesting in Europe | 第45-47页 |
·Relative importance of SLCH for the total sediment budget in NE China | 第47-48页 |
·Conclusions | 第48-50页 |
References | 第50-55页 |
第二篇 黄土区植物根系控制土壤元素迁移和矿物风化的效应与机制 | 第55-9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57-62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57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57-58页 |
·研究方案 | 第58-62页 |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58-59页 |
·技术路线 | 第59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59-6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0-62页 |
第二章 黄土区植物根系对土壤元素迁移强度的影响 | 第62-70页 |
·植物根系的剖面分布特征 | 第62-64页 |
·油松人工林根系的分布特征 | 第62-63页 |
·草类根系的分布特征 | 第63-64页 |
·植物根系对土壤渗透水中元素垂直迁移强度的影响 | 第64-68页 |
·不同植被下土壤元素水迁移强度的变异特征 | 第64-66页 |
·植物根系对土壤中元素迁移能力的活化效应 | 第66-67页 |
·植物根系对土壤中元素迁移能力的活化效应系数 | 第67-68页 |
·根系参数与元素迁移度活化效应的关系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三章 植物根系对黄土土层化学风化速率的作用 | 第70-76页 |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化学风化的垂直剖面特征 | 第70-71页 |
·土壤主导风化矿物的确定 | 第71-72页 |
·土壤化学风化的动力学特征 | 第72-73页 |
·植物根系对土壤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 | 第73-74页 |
·强化土壤风化作用有效根系参数的定量指标 | 第74-75页 |
·小结 | 第75-76页 |
第四章 特大暴雨下油松林根系对土壤元素迁移的影响 | 第76-8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油松林根系和无根系土壤元素的输出通量的垂直剖面特征 | 第77-78页 |
·特大暴雨下油松林根系对元素稳定输出通量的强化值 | 第78-79页 |
·特大暴雨下油松林根系强化土壤风化速率的有效性模式 | 第79-80页 |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植物根系控制黄土土层风化淋溶机制的综合数值分析 | 第81-87页 |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环境场剖面分异的总体特征 | 第81-82页 |
·根系改善土壤环境指标的效应与土壤风化淋溶速率强化值的相关性 | 第82-83页 |
·根系改善土壤风化淋溶环境的主成份分析 | 第83-85页 |
·植物根系强化土壤风化淋溶机制的数学模型及适用性评价 | 第85-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3页 |
个人简历 | 第93-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