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1页 |
第一部分 刑事审判公正的理论基础 | 第11-20页 |
一、审判公正的概念和内涵 | 第11-12页 |
(一) 审判公正的概念 | 第11页 |
(二) 审判公正的内涵 | 第11-12页 |
二、审判公正的评判标准 | 第12-14页 |
(一) 审判公正应以民众共识为标准 | 第12-13页 |
(二) 共识公正标准的内容 | 第13-14页 |
三、“民众共识”公正在刑事审判中的体现 | 第14-18页 |
(一) 制度设计符合民众共识 | 第14-17页 |
(二) 审判结果为民众所接受 | 第17-18页 |
四、民众的参与是刑事审判体现民众共识标准的关键 | 第18-20页 |
(一) 民众参与审判,是程序公正的要求 | 第18页 |
(二) 民众参与审判,是实体公正的要求 | 第18-19页 |
(三) 民众参与审判的意义重大 | 第19-20页 |
第二部分 国外刑事审判公正之体现 | 第20-27页 |
一、两大法系的刑事审判程序 | 第21-25页 |
(一) 英美法系 | 第21-22页 |
(二) 大陆法系 | 第22-25页 |
二、两大法系刑事审判公正之比较研究 | 第25-27页 |
(一) 审判程序方面 | 第25页 |
(二) 审判实体方面 | 第25-26页 |
(三) 民众参与刑事审判的方式 | 第26-27页 |
第三部分 我国刑事审判程序与审判公正目标的差距 | 第27-34页 |
一、我国现行刑事审判制度与公正目标的差距 | 第27-32页 |
(一) 司法不独立,缺失实现刑事审判公正的前提 | 第27-30页 |
(二) 庭审功能未得到强化,暗箱操作盛行,与公开审判不符 | 第30-31页 |
(三) 审判不符合公平原则 | 第31-32页 |
(四) 控辩双方的权利不平等 | 第32页 |
(五) 法官并未做到中立 | 第32页 |
二、刑事审判结果缺乏权威性 | 第32-33页 |
(一) 程序违法现象严重是审判结果缺乏机威性的重要原因 | 第32-33页 |
(二) 司法裁决缺乏终局性的效力,降低了刑事审判的权威性 | 第33页 |
三、民众参与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 第33-34页 |
(一) 人民陪审制是我国民众参与刑事审判的方式 | 第33页 |
(二) 人民陪审制不能完全体现民众共识 | 第33-34页 |
第四部分 按照公正要求改革我国的刑事程序 | 第34-41页 |
一、两大法系法治国家审判制度的启示 | 第34-37页 |
(一) 陪审制审判是司法民主的要求 | 第34-35页 |
(二) 建立陪审团制度,改革我国民众参与审判制度的方式 | 第35-37页 |
二、建立陪审团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 第37-38页 |
(一) 陪审团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 | 第37页 |
(二) 建立陪审团制度与我国诉讼模式改革的趋势相符 | 第37页 |
(三) 陪审团制度能够适合中国的人文环境 | 第37-38页 |
三、对当前理论界反对我国建立陪审团制度的观点的评价 | 第38-40页 |
四、我国民众参与审判的制度——陪审团制的简单设想 | 第40-41页 |
(一) 制度设计 | 第40页 |
(二) 相关配套制度应同步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