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1 概论 | 第10-18页 |
·引言 | 第10页 |
·嵌岩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试验研究方面 | 第10-11页 |
·数值模拟方面 | 第11-12页 |
·嵌岩深度方面 | 第12页 |
·嵌岩桩扩底方面 | 第12-13页 |
·现行各规范中嵌岩桩竖向受力计算方法 | 第13-15页 |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的方法 | 第13页 |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中的方法 | 第13-14页 |
·《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J2-85)中的方法 | 第14页 |
·《港口工程嵌岩桩设计与施工规程》(JTJ285-2000)中的方法 | 第14页 |
·其它一些地方规程中的方法 | 第14-15页 |
·各方法归纳分析 | 第15页 |
·面向对象有限元方法及其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面向对象有限元方法 | 第15-16页 |
·面向对象有限元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18-28页 |
·引言 | 第18页 |
·线性弹性模型 | 第18-19页 |
·非线性弹性模型 | 第19-22页 |
·非线性弹性模型概述 | 第19页 |
·Duncan-Chang 模型 | 第19-22页 |
·弹塑性模型 | 第22-24页 |
·弹塑性模型概述 | 第22-23页 |
·D-P 模型 | 第23-24页 |
·界面模型 | 第24-26页 |
·求解非线性问题的增量法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耦合数值模型 | 第28-38页 |
·引言 | 第28页 |
·有限元分析过程概述 | 第28-29页 |
·空间20 结点等参单元 | 第29-33页 |
·坐标变换和位移函数 | 第30页 |
·应变、应力和刚度矩阵 | 第30-32页 |
·等效结点力 | 第32-33页 |
·空间16 节点等参接触面单元 | 第33-36页 |
·坐标变换和位移函数 | 第33-34页 |
·局部坐标系 | 第34-35页 |
·应变、应力和刚度矩阵 | 第35-36页 |
·积分阶次的选择 | 第36-37页 |
·应力线性外推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面向对象有限元程序 | 第38-70页 |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 | 第38-40页 |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 | 第38-39页 |
·对象和类的基本特征 | 第39页 |
·面向对象序设计的基本过程 | 第39-40页 |
·基于MFC 的Windows 应用程序编程 | 第40-46页 |
·Windows 程序工作原理 | 第40-42页 |
·编程工具VisualC++ | 第42页 |
·微软基础类库MFC | 第42-45页 |
·对话框及其使用 | 第45-46页 |
·有限元程序的内容 | 第46-50页 |
·有限元程序的基本内容 | 第46-47页 |
·面向对象有限元程序RSPA 介绍 | 第47-50页 |
·面向对象有限元程序中的类 | 第50-54页 |
·结点类 | 第50-51页 |
·材料类 | 第51页 |
·荷载类 | 第51-52页 |
·单元类 | 第52-53页 |
·矩阵类和稀疏矩阵类 | 第53-54页 |
·整体结构类 | 第54页 |
·面向对象有限元程序的执行过程 | 第54-59页 |
·计算前的数据准备 | 第54-56页 |
·加载计算 | 第56-57页 |
·计算结果处理 | 第57-58页 |
·程序主框图 | 第58-59页 |
·面向对象有限元程序前后处理 | 第59-66页 |
·参数输入对话框 | 第59-62页 |
·投影变换 | 第62页 |
·有限元网格图的绘制 | 第62-63页 |
·数据文件输入、输出 | 第63-65页 |
·数据在窗口上的显示 | 第65页 |
·单元变形图绘制 | 第65-66页 |
·加速键、工具条以及跳格顺序 | 第66页 |
·程序验证 | 第66-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5 嵌岩桩竖向承载机理分析 | 第70-94页 |
·嵌岩桩竖向承载性状影响因素的初步认识 | 第70-73页 |
·几何因素 | 第70页 |
·桩与岩的刚度比 | 第70-71页 |
·岩体状态 | 第71页 |
·施工因素 | 第71页 |
·孔壁粗糙度 | 第71-73页 |
·《桩规》中嵌岩桩计算方法分析 | 第73-79页 |
·计算方法 | 第73页 |
·桩周土总侧阻、嵌岩段总侧阻和总端阻 | 第73-75页 |
·最佳嵌岩深度与最大嵌岩深度 | 第75-78页 |
·嵌岩桩扩底问题 | 第78-79页 |
·扩底嵌岩桩与非扩底嵌岩桩初步比较分析 | 第79-89页 |
·计算参数 | 第79-80页 |
·计算域及边界条件 | 第80-81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81-89页 |
·等截面嵌岩桩界面应力计算分析 | 第89-93页 |
·计算参数 | 第89页 |
·计算域及边界条件 | 第89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89-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主要结论 | 第94-95页 |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附录1 | 第102-104页 |
附录2 | 第104-106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106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