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第11-23页 |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一) 弱势群体理论 | 第13-14页 |
(二) 社会支持理论 | 第14-15页 |
(三) 教育机会均等观念 | 第15页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7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第二部分 教育现状 | 第23-31页 |
一、外地来兰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 | 第23-26页 |
(一) 外地来兰农民工子女教育基本情况 | 第23-25页 |
(二) 外地来兰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分析 | 第25-26页 |
二、外地来兰农民工子女家庭环境分析 | 第26-29页 |
(一) 外地来兰农民工子女家庭环境具体情况 | 第26-28页 |
(二) 外地来兰农民工子女家庭环境分析 | 第28-29页 |
三、外地来兰农民工子弟学校现状分析 | 第29-31页 |
(一) 外地来兰农民工子弟学校总体状况 | 第29-30页 |
(二) 外地来兰农民工子弟学校现状分析 | 第30-31页 |
第三部分 问题分析 | 第31-37页 |
一、外地来兰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1-32页 |
二、外地来兰农民工子女教育环境分析——学校、家庭、同伴群体 | 第32-33页 |
(一) 学校环境 | 第32页 |
(二) 家庭环境 | 第32-33页 |
(三) 同伴群体环境 | 第33页 |
三、边缘群体——外地来兰农民工子女生存状态分析 | 第33-37页 |
(一) 地理环境 | 第33-34页 |
(二) 经济状况 | 第34页 |
(三) 心理状态 | 第34-37页 |
第四部分 应对策略 | 第37-46页 |
一、提高外地来兰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水平的重要作用 | 第37-41页 |
(一) 有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高质再生,确保城市核心竞争力 | 第37页 |
(二) 有利于降低城市阶层流动壁垒,健全城市发展动力机制 | 第37-38页 |
(三) 有利于稳定农民工留城工作,确保现有劳动力资源优势 | 第38页 |
(四) 有利于提升城市社会结构及生活的稳定性 | 第38-39页 |
(五) 有利于城市稳定与发展 | 第39-41页 |
二、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 第41页 |
三、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 第41-42页 |
(一) 资源分配,教育公平的有力杠杆 | 第41-42页 |
(二) 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 第42页 |
四、探索建立适应“就地入学”的管理服务机制 | 第42-43页 |
五、大力扶持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 第43-44页 |
六、强化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观念 | 第44页 |
七、改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要做到学校、家庭、自我、社会教育相结合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附录:外地来兰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