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2页 |
一、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缘起 | 第7-8页 |
二、国内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 第8-9页 |
(一) 国外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 第8页 |
(二) 国内研究性学习的现状 | 第8-9页 |
三、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 第9页 |
四、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9-12页 |
(一) 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 第9-10页 |
(二) 高中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 第10页 |
(三) 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 | 第10页 |
(四) 中学物理的特点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概述 | 第12-16页 |
一、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 第12页 |
二、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 第12-13页 |
三、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 第13页 |
四、物理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 第13-14页 |
(一) 切实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13-14页 |
(二)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 第14页 |
(三)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 第14页 |
五、物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原则 | 第14-15页 |
(一) 发展性原则 | 第14页 |
(二) 实践性原则 | 第14-15页 |
(三) 创新性原则 | 第15页 |
六、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 第15-16页 |
(一) 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防止两极分化 | 第15页 |
(二) 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适时、适量、适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性学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的策略和方法 | 第16-24页 |
一、课堂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涵义及特点 | 第16-17页 |
(一) 课堂教学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 第16页 |
(二) 渗透的特点 | 第16-17页 |
二、物理“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渗透的策略 | 第17-20页 |
(一) 培养问题意识,强化质疑能力 | 第17-18页 |
(二)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 第18-19页 |
(三) 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 | 第19页 |
(四) 切实加强物理思想、方法的指导 | 第19页 |
(五) 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 第19页 |
(六)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手段 | 第19-20页 |
(七) 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 | 第20页 |
三、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 第20-24页 |
(一) 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主要途径 | 第20-22页 |
(二) 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与接受性学习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物理“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渗透的常用模式及实践 | 第24-42页 |
一、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 第24-31页 |
(一) 发现学习的理论概述 | 第24-25页 |
(二) 接受学习的理论概述 | 第25-26页 |
(三) 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 第26页 |
(四) 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模式案例—楞次定律 | 第26-31页 |
二、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 第31-35页 |
(一)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 | 第31页 |
(二)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 | 第31页 |
(三)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 第31-32页 |
(四)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常用方式 | 第32-33页 |
(五)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案例—牛顿第三定律 | 第33-35页 |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 第35-38页 |
(一) 实践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优点 | 第35-36页 |
(二) 实践探究课堂模式基本教学过程 | 第36-37页 |
(三) 实践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案例—实验:电流表的改装 | 第37-38页 |
(四) 在实践研究实验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 第38页 |
四、研究性学习的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 | 第38-40页 |
(一) 创造性课堂教学的理论概述 | 第38页 |
(二) 创造性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 | 第38-39页 |
(三) 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案例设计 | 第39页 |
(四) 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39-40页 |
(五) 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评价 | 第40页 |
五、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要注意的问题 | 第40页 |
六、实践信息反馈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回顾与反思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简历 | 第47页 |
本人近期研究工作及成果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