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结构理论论文

爆炸荷载作用下长江隧道的动力响应和损伤分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课题的工程背景第10-13页
  1.2.1 交通隧道的发展第10-11页
  1.2.2 交通隧道内的爆炸事故第11-12页
  1.2.3 武汉长江隧道工程概况第12-13页
 1.3 课题的研究现状第13-18页
  1.3.1 爆炸冲击波第14-15页
  1.3.2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第15-16页
  1.3.3 混凝土结构的损伤分析第16-18页
 1.4 本文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第18-19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第19-20页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第20-34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空气中的爆炸第20-26页
  2.2.1 基本现象第20-21页
  2.2.2 炸药爆炸后空气冲击波的形成和传播第21-22页
  2.2.3 空气中爆炸对目标的破坏作用第22-26页
 2.3 接触爆炸载荷第26-32页
  2.3.1 比冲量第26-27页
  2.3.2 冲量沿障碍物的分布第27页
  2.3.3 接触爆炸的全冲量第27-29页
  2.3.4 接触爆炸对混凝土板的作用第29页
  2.3.5 材料的破坏条件第29-30页
  2.3.6 接触爆炸时混凝土板的破坏第30-32页
 2.4 板动态响应的基本理论与概念第32-34页
  2.4.1 基本假设第32页
  2.4.2 基本方程第32-34页
第三章 爆炸荷载作用下长江隧道模型的建立第34-44页
 3.1 引言第34页
 3.2 ANSYS/LS-DYNA3D程序原理第34-38页
  3.2.1 程序简介第34-35页
  3.2.2 控制方程第35-37页
  3.2.3 流固耦合分析第37-38页
 3.3 盾构隧道数值计算模型第38-40页
  3.3.1 数值模型第39页
  3.3.2 边界条件第39-40页
 3.4 数值计算的材料模型和状态方程第40-44页
  3.4.1 炸药的材料模型和状态方程第40页
  3.4.2 空气的材料模型和状态方程第40-41页
  3.4.3 围岩的材料模型第41页
  3.4.4 钢筋混凝土材料模型第41-44页
第四章 爆炸荷载作用下长江隧道的动力响应第44-60页
 4.1 引言第44-45页
 4.2 盾构隧道衬砌结构位移第45-48页
  4.2.1 非接触爆炸荷载作用下的衬砌结构位移第45-46页
  4.2.2 接触爆炸荷载作用下的衬砌结构位移第46-48页
 4.3 盾构隧道衬砌结构速度第48-51页
  4.3.1 非接触爆炸荷载作用下的衬砌结构速度第48-49页
  4.3.2 接触爆炸荷载作用下的衬砌结构速度第49-51页
 4.4 盾构隧道衬砌结构加速度第51-53页
  4.4.1 非接触爆炸荷载作用下的衬砌结构加速度第51-52页
  4.4.2 接触爆炸荷载作用下的衬砌结构加速度第52-53页
 4.5 盾构隧道衬砌结构的Mises等效应力第53-59页
  4.5.1 非接触爆炸荷载作用下衬砌结构的Mises等效应力第53-56页
  4.5.2 接触爆炸荷载作用下衬砌结构的Mises等效应力第56-59页
 4.6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爆炸荷载作用下长江隧道衬砌结构的损伤分析第60-71页
 5.1 前言第60页
 5.2 爆炸冲击波在盾构隧道中的传播第60-63页
  5.2.1 非接触爆炸荷载作用下盾构隧道中爆炸冲击波的传播第60-61页
  5.2.2 接触爆炸荷载作用下盾构隧道中爆炸冲击波的传播第61-63页
 5.3 盾构隧道衬砌结构中的能量耗散第63-66页
  5.3.1 能量解析法介绍第63页
  5.3.2 非接触爆炸荷载作用下衬砌结构的能量耗散特征第63-65页
  5.3.3 接触爆炸荷载作用下衬砌结构的能量耗散特征第65-66页
 5.4 盾构隧道衬砌结构的损伤分析第66-71页
  5.4.1 非接触爆炸荷载作用下衬砌结构的损伤第66-68页
  5.4.2 接触爆炸荷载作用下衬砌结构的损伤第68-71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4页
 6.1 结论第71-73页
 6.2 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7页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7-78页
致谢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土地储备规模预测研究
下一篇:英文报刊论说文语篇的修辞模式--对比分析《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