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应用的缓冲区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现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课题研究的现状及本课题的工作 | 第12-15页 |
| ·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应用的块访问顺序模式 | 第16-23页 |
| ·用户块访问顺序模式的形式化描述 | 第16-17页 |
| ·访问顺序模式的检测 | 第17-21页 |
| ·块访问属性的定义 | 第17-19页 |
| ·检测的方法 | 第19-21页 |
| ·访问顺序模式与替换策略的对应 | 第21-22页 |
| ·缓冲替换策略 | 第21-22页 |
| ·对应关系 | 第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Linux缓冲区管理 | 第23-41页 |
| ·缓冲管理结构框架和工作机制 | 第23-25页 |
| ·基本数据结构 | 第25-35页 |
| ·缓冲区高速缓存 | 第25-30页 |
| ·页高速缓存 | 第30-33页 |
| ·address_space结构 | 第33-35页 |
| ·缓冲区的分配 | 第35-37页 |
| ·缓冲区页 | 第36页 |
| ·分配缓冲区页 | 第36-37页 |
| ·页高速缓存、缓冲区高速缓存和缓冲区页的关系 | 第37-38页 |
| ·缓冲区的替换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面向应用的管理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 第41-55页 |
| ·工作原理及主要功能部件 | 第41-42页 |
| ·缓冲区分配 | 第42-48页 |
| ·分配算法 | 第42-44页 |
| ·替换单元的管理 | 第44-48页 |
| ·缓冲区替换 | 第48-49页 |
| ·回收算法 | 第48页 |
| ·回收算法的公平性问题 | 第48-49页 |
| ·检测部件 | 第49-52页 |
| ·面向应用接口的实现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性能测试 | 第55-63页 |
| ·磁盘I/O系统测试的方法 | 第55-57页 |
| ·数学建模与解析 | 第55页 |
| ·Benchmark测量 | 第55-56页 |
| ·仿真模拟 | 第56-57页 |
| ·DiskSim介绍 | 第57页 |
| ·模拟的细节及实验结果 | 第57-63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3-65页 |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3页 |
| ·不足和将来的工作 | 第63-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