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酶论文

一种新型海洋纤溶酶的研究

摘 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立论依据第16-65页
 第一节 文献综述第16-61页
  1 溶栓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6-44页
   ·血栓性疾病及其危害第16-17页
   ·凝血与抗凝的基本原理第17-24页
     ·凝血系统第17-18页
     ·抗凝系统第18-21页
     ·纤溶系统第21-24页
   ·血栓性疾病的治疗第24-29页
     ·血栓性疾病的治疗策略第24-27页
     ·不同治疗策略的评价与联用第27-29页
   ·溶栓剂分类与作用途径第29-35页
     ·传统分类第29-34页
     ·现有分类系统的缺陷第34页
     ·现有溶栓剂的作用途径第34-35页
   ·新型天然溶栓剂与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纤溶酶第35-42页
     ·动物来源第35-39页
     ·微生物来源第39-42页
     ·植物来源第42页
   ·新型溶栓剂的开发及发展趋势第42-44页
     ·现有溶栓剂的主要缺陷第42-43页
     ·新型溶栓剂的来源及开发途径第43-44页
     ·溶栓剂的发展趋势第44页
  2 海洋心脑血管药物及活性物质研究概况第44-54页
   ·研究现状第44-52页
     ·糖类及其衍生物第45-48页
     ·脂类第48页
     ·蛋白及糖蛋白类第48-50页
     ·氨基酸及多肽第50页
     ·甾醇、皂甙、核苷、萜类及生物碱第50-51页
     ·含氮混合物第51-52页
     ·三丙酮胺及喹啉酮第52页
     ·其他第52页
   ·开发策略与前景展望第52-54页
     ·海洋心脑血管药物研究的难点第52-53页
     ·海洋心脑血管药物的开发策略第53-54页
     ·前景展望第54页
  3 海洋无脊椎动物单环刺螠研究进展第54-61页
   ·生物学特性第55-57页
     ·形态解剖第55页
     ·区系分布第55页
     ·分类第55页
     ·生态习性第55-56页
     ·耐受力第56-57页
     ·生活史第57页
     ·人工培养与繁殖第57页
   ·细胞、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第57-60页
     ·生物活性物质第58页
     ·分类地位第58页
     ·消化与营养第58-59页
     ·硫化物耐受机制第59页
     ·发育第59-60页
   ·应用情况及潜在开发价值第60-61页
     ·海洋功能保健品第60页
     ·海洋药物第60-61页
     ·海洋环境保护第61页
     ·未来展望第61页
 第二节 立论依据第61-65页
  1 选题依据与背景情况第61-63页
  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63-65页
   ·课题研究的目的第63页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63-65页
第二章 单环刺螠纤溶酶的寻找与分离纯化第65-81页
 前言第65-6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6-69页
   ·单环刺螠第66页
   ·Wistar 大鼠第66页
   ·试剂与仪器第66-67页
   ·不同组织粗提物的制备第67页
   ·具有溶栓作用效果的纤溶酶的筛选第67页
   ·酶活力测定第67-68页
   ·蛋白浓度测定第68页
   ·纤溶酶的分离纯化步骤第68-69页
     ·酶的抽提第68页
     ·粗品制备第68页
     ·酶的精制第68-69页
   ·SDS-PAGE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69页
 2 结果第69-76页
   ·不同组织粗提物的溶栓作用效果第69-71页
   ·酶的分离制备工艺第71-76页
     ·层析纯化第71-74页
     ·纯度鉴定与分子量测定第74-75页
     ·制备工艺路线第75-76页
     ·分离纯化总结第76页
 3 讨论第76-79页
   ·纤溶酶在单环刺螠体内的分布第76-77页
   ·单环刺螠体内纤溶酶含量丰富第77-78页
   ·单环刺螠纤溶酶可能包含一组同工酶第78页
   ·单环刺螠纤溶酶制备工艺的优化第78-79页
   ·小分子量纤溶酶作为溶栓药物具有潜在的优越性第79页
 4. 小结第79-81页
第三章 单环刺螠纤溶酶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第81-95页
 前言第8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1-84页
   ·试剂与仪器第81-82页
   ·糖含量测定第82页
   ·酶活力测定第82页
   ·温度对酶稳定性的影响第82页
   ·pH 对酶稳定性的影响第82-83页
   ·金属离子对酶稳定性的影响第83页
   ·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第83页
   ·pH 对酶活力的影响第83-84页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第84页
 2 结果第84-92页
   ·酶蛋白的糖含量第84页
   ·酶的热稳定性第84-87页
   ·酶的pH 稳定性第87页
   ·酶的金属离子稳定性第87-90页
   ·最适温度第90页
   ·最适pH第90-91页
   ·酶的激活剂与抑制剂第91-92页
 3 讨论第92-94页
   ·铁离子对酶活性的调控作用第93页
   ·酶的稳定性及最适反应条件的意义第93-94页
 4 小结第94-95页
第四章 单环刺螠纤溶酶的激酶活性与动力学研究第95-105页
 前言第95页
 1材料与方法第95-97页
   ·试剂与仪器第95页
   ·酶活力测定第95-96页
     ·平板制作第95-96页
     ·溶液配制第96页
     ·测定第96页
   ·激酶活性测定第96页
   ·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第96-97页
   ·测定酶的动力学参数第97页
 2 结果第97-102页
   ·酶的活力测定第97页
   ·激酶活性测定第97-99页
   ·底物浓度与酶反应速度的关系第99-100页
   ·酶的动力学常数第100-102页
 3 讨论第102-104页
   ·单环刺螠纤溶酶作为溶栓剂的作用机制第102页
   ·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第102-104页
 4 小结第104-105页
第五章 单环刺螠纤溶酶的体外抗凝与溶栓研究第105-124页
 前言第105-10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6-108页
   ·材料与仪器第106页
   ·蚓激酶提取第106页
   ·酶的抗凝活性检测第106页
   ·酶的溶栓活性检测第106-107页
   ·酶的血栓溶解率计算第107页
   ·单环刺螠纤溶酶与蚓激酶组分比较第107-108页
 2 结果第108-119页
   ·单环刺螠纤溶酶的抗凝效果第108-113页
     ·酶的抗凝效果观察第108-110页
     ·不同浓度的酶的抗凝效果第110-111页
     ·酶对细胞损伤的显微镜观察第111-113页
   ·单环刺螠纤溶酶的溶栓效果第113-117页
     ·酶的溶栓效果观察第113-114页
     ·不同浓度酶的溶栓效果第114-115页
     ·酶对细胞损伤的显微镜观察第115-117页
     ·酶对 Wistar 大鼠血栓的溶解作用第117页
   ·酶的血栓溶解率第117-119页
   ·单环刺螠纤溶酶与蚓激酶所含的组分第119页
 3 讨论第119-122页
   ·酶活性对溶栓及抗凝作用效果的影响第119-120页
   ·酶的毒性与副作用第120-121页
   ·临床应用前景第121-122页
 4 小结第122-124页
论文总结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55页
英文缩写第155-157页
致谢第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发展现代物流的人力资本分析
下一篇:内蒙古地区民族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