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前言 | 第8-11页 |
一、西方国家工伤保险制度的诞生与演变 | 第11-15页 |
(一) 工伤事故频繁发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1-12页 |
(二) 工伤社会保险这一新型保障制度的形成 | 第12-14页 |
(三) 工伤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二、国际劳工组织(ILO)与国际劳工标准(ILS) | 第15-20页 |
(一) 国际劳工组织的历史沿革 | 第15-17页 |
1. 国际劳工组织的创立与发展 | 第15-17页 |
2. 国际劳工组织的结构与职责 | 第17页 |
(二) 国际劳工标准 | 第17-19页 |
1、国际劳工标准的概念和形式 | 第17-18页 |
2、国际劳工标准的核心和宗旨 | 第18页 |
3、国际劳工标准的内容和分类 | 第18-19页 |
(三) 我国与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劳工标准 | 第19-20页 |
三、国际劳工标准在工伤保险方面的主要内容 | 第20-31页 |
(一) 国际劳工组织在工伤保险方面的主要活动 | 第20-21页 |
(二) 工伤保险方面的主要国际劳工标准 | 第21-23页 |
1、有关工伤保险的综合性标准 | 第21-22页 |
2、有关工伤保险的专项标准 | 第22-23页 |
(三) 国际劳工标准在工伤保险方面的主要内容 | 第23-31页 |
1、工伤事故的范围 | 第23-25页 |
2、职业病的范围 | 第25-26页 |
3、工伤医疗待遇 | 第26-27页 |
4、工伤致残待遇 | 第27-28页 |
5、受保护人的范围 | 第28-29页 |
6、停止发放津贴的规定 | 第29页 |
7、发生争议的处理办法 | 第29页 |
8、工伤预防 | 第29-31页 |
9、职业康复 | 第31页 |
四、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历史和现状 | 第31-35页 |
(一) 新中国成立前的工伤保险制度 | 第31-32页 |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伤保险制度 | 第32-34页 |
(三) 《工伤保险条例》的主要内容 | 第34-35页 |
五、与国际劳工标准相比较我国现行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缺陷 | 第35-42页 |
(一) 工伤保险覆盖面的缺失 | 第35-37页 |
1、《工伤保险条例》未将小企业主、雇主纳入受保障之列 | 第35-36页 |
2、《工伤保险条例》未将非职工、雇工的劳动者纳入受保障之列 | 第36页 |
3、《工伤保险条例》未将与用人单位或雇主建立劳务关系的劳动者纳入受保护之列 | 第36-37页 |
(二) 工伤事故概念模糊难以认定 | 第37页 |
(三) 重补偿轻预防 | 第37-39页 |
(四) 缺乏职业康复的措施 | 第39-40页 |
(五) 对职业病设置双重限制 | 第40页 |
(六) 职业病目录的更新和开放问题 | 第40-41页 |
(七) 职业安全保护缺乏三方机制 | 第41-42页 |
六、国际劳工标准对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的影响 | 第42-45页 |
(一) 国际劳工标准中的国际法原则 | 第42页 |
1、工伤保险是人权问题 | 第42页 |
2、国际人权法的平等原则 | 第42页 |
(二) 我国工伤和职业病保障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42-45页 |
1、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 第43页 |
2、将工伤保险制度的建设提到保障人权的高度 | 第43-44页 |
3、在立法和执法过程中发挥三方机制的作用 | 第44页 |
4、继续扩大工伤保险的覆盖面 | 第44页 |
5、制定工伤预防的相关规定 | 第44-45页 |
6、制定职业康复的相关规定 | 第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