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部分 中医文献研究 | 第8-15页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8页 |
二、结果 | 第8-10页 |
(一) 中风病案出现的症状体征 | 第8-9页 |
(二) 中风神昏与痰涎壅盛、大便不通相伴情况 | 第9-10页 |
(三) 中风脉象情况 | 第10页 |
三、讨论 | 第10-15页 |
(一) 中风急性期邪盛标实突出的病机特点 | 第10-12页 |
(二) 中风病本虚的病机特点 | 第12-15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5-24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15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15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 调查工具和指标 | 第15-16页 |
(二) 资料整理与统计 | 第16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16-24页 |
(一) 一般结果 | 第16-18页 |
(二) 中风病气虚证组症状体征分析 | 第18-24页 |
讨论 | 第24-33页 |
一、中风病证候比例影响因素及气虚证症状体征结果分析 | 第24-28页 |
(一) 中风病证候比例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 第24页 |
(二) 气虚证症状体征结果分析 | 第24-28页 |
二、中风病虚实病机及气虚证在目前临床中的体现 | 第28-31页 |
三、中医证候辨证量化研究的意义 | 第31-33页 |
(一) 中医证候辨证量化与传统辨证论治 | 第31页 |
(二) 加强中医证候辨证量化的研究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附录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详细摘要 | 第4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