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喜树及喜树碱的研究进展 | 第14-31页 |
| 第一节 喜树的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 1 喜树的分类学位置 | 第15页 |
| 2 喜树的形态特征与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 ·喜树的形态特征 | 第15-16页 |
| ·喜树的组织结构 | 第16页 |
| 3 喜树的栽培及生长 | 第16-18页 |
| 4 喜树资源分布 | 第18页 |
| 5 喜树种源及苗期生物量的研究 | 第18-19页 |
| 6 喜树组织培养的研究 | 第19-21页 |
| ·固体培养 | 第19-20页 |
| ·悬浮培养 | 第20-21页 |
| 7 喜树的基因工程研究 | 第21页 |
| 8 喜树体内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21-22页 |
| 9 喜树的应用价值 | 第22-23页 |
| 第二节 喜树碱的研究进展 | 第23-31页 |
| 1 喜树碱的发现 | 第23-24页 |
| 2 喜树碱的结构及其理化性质 | 第24-25页 |
| 3 喜树碱在喜树体内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 第25-27页 |
| ·分布规律 | 第25-26页 |
| ·影响因素 | 第26-27页 |
| 4 喜树中喜树碱的代谢部位和代谢途径 | 第27-29页 |
| ·代谢部位 | 第27-28页 |
| ·代谢途径 | 第28-29页 |
| 5 喜树碱的提取及测定 | 第29-30页 |
| 6 喜树碱的医疗应用 | 第30-31页 |
| 第二章 喜树的营养器官解剖学特征 | 第31-37页 |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第31-32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 ·石蜡切片法 | 第31页 |
| ·半薄切片法 | 第31页 |
| ·冰冻切片法 | 第31页 |
|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31-32页 |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 1 根的结构 | 第32-34页 |
| ·根尖及其组织分化 | 第32页 |
| ·根的初生生长 | 第32-33页 |
| ·根的初生结构 | 第33页 |
| ·侧根的形成 | 第33页 |
| ·根的次生生长 | 第33-34页 |
| ·根的次生结构 | 第34页 |
| 2 茎的结构 | 第34-35页 |
| ·茎的初生结构 | 第34-35页 |
| ·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 第35页 |
| 3 叶的表皮及内部结构 | 第35-37页 |
| ·叶的表皮结构 | 第35-36页 |
| ·叶的内部结构 | 第36-37页 |
| 第三章 喜树愈伤组织诱导及诱导子对愈伤组织中喜树碱含量影响 | 第37-41页 |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第37-38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 ·培养条件 | 第37页 |
| ·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培养 | 第37页 |
| ·愈伤组织中喜树碱的提取 | 第37页 |
| ·愈伤组织中喜树碱含量的检测 | 第37-38页 |
| ·喜树碱含量的鉴定 | 第37-38页 |
| ·喜树碱含量的测定 | 第38页 |
| 第二节 结果和分析 | 第38-41页 |
| 1 不同外植体的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培养 | 第38页 |
| 2 不同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中喜树碱含量的测定 | 第38-39页 |
| 3 水杨酸、茉莉酸甲脂对喜树叶诱导的愈伤组织中喜树碱含量的影响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喜树中喜树碱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1-53页 |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第41-45页 |
| 1 材料和试剂 | 第41-42页 |
|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41-42页 |
| 2 喜树碱的提取与鉴定 | 第42页 |
| ·喜树碱的提取 | 第42页 |
| ·喜树碱的定性分析 | 第42页 |
| 3 喜树碱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确定 | 第42-44页 |
| ·检测波长和流动相的选择 | 第42页 |
| ·色谱条件的确立 | 第42-43页 |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43页 |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3-44页 |
| ·精密度测定 | 第44页 |
| ·重复性实验 | 第44页 |
| ·稳定性实验 | 第44页 |
| ·回收率实验 | 第44页 |
| 4 喜树碱含量的测定和计算 | 第44-45页 |
| ·喜树碱含量的测定 | 第44页 |
| ·喜树碱含量的计算 | 第44-45页 |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第45-53页 |
| 1 不同器官中喜树碱含量 | 第45-46页 |
| ·喜树各器官中喜树碱含量 | 第45页 |
| ·喜树根中喜树碱含量 | 第45-46页 |
| 2 不同种源喜树幼枝中喜树碱含量 | 第46-49页 |
| ·不同种源的一年生喜树幼枝中喜树碱含量 | 第46-47页 |
| ·不同种源的二年生喜树幼枝中喜树碱含量 | 第47-48页 |
| ·不同种源喜树顶枝和侧枝中喜树碱含量比较 | 第48-49页 |
| ·一年生和二年生喜树各器官中喜树碱含量比较 | 第49页 |
| 3 喜树碱含量的季节变化 | 第49-51页 |
| ·二年生喜树幼叶和幼枝中喜树碱含量的季节变化 | 第49-50页 |
| ·三年生喜树幼叶和幼枝中喜树碱含量的季节变化 | 第50-51页 |
| 4 喜树叶发育过程中喜树碱的含量变化 | 第51-52页 |
| 5 喜树幼苗形成过程中喜树碱含量变化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UV-B辐射对喜树生理指标及喜树碱含量的影响 | 第53-58页 |
|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 第53-54页 |
| 1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 2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 ·处理方法 | 第53页 |
| ·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53页 |
| ·喜树碱含量的测定 | 第53-54页 |
| 第二节 结果和分析 | 第54-58页 |
| 1 UV-B辐射对2年生喜树生理指标及喜树碱含量的影响 | 第54页 |
| 2 UV-B辐射对1年生喜树生理指标及喜树碱含量的影响 | 第54-58页 |
| ·对叶绿素的影响 | 第54-55页 |
| ·对MDA、Fpro和SOD活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 ·对喜树碱含量的影响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9页 |
| 图版说明 | 第69-70页 |
| Explanation of plates | 第70-72页 |
| 图版 | 第72-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附录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