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9页 |
一、“信托”的起源与定义 | 第12-13页 |
二、本选题的学术回顾 | 第13-17页 |
三、本选题的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四、本选题拟解决的问题 | 第18-19页 |
第一章 上海信托业的兴起(1921-1926年) | 第19-57页 |
第一节 近代信托制度传入中国 | 第19-24页 |
一、信托活动的出现 | 第19-22页 |
二、信托学说的传入 | 第22-24页 |
第二节 上海信托业的兴起 | 第24-36页 |
一、信托公司的创立 | 第24-27页 |
二、投资人情况 | 第27-30页 |
三、经营内容 | 第30-36页 |
第三节 “信交风潮” | 第36-42页 |
一、从狂热到平缓 | 第36-39页 |
二、“信交风潮”爆发 | 第39-42页 |
第四节 1922-1926年期间的信托业 | 第42-51页 |
一、新设立的信托机构 | 第42-43页 |
二、中央信托公司和通易信托公司 | 第43-51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51-57页 |
第二章 上海信托业的初步发展(1927-1937年7月) | 第57-117页 |
第一节 华商信托公司 | 第57-78页 |
一、新增的华商信托公司 | 第57-62页 |
二、华商信托公司的经营特点 | 第62-73页 |
三、华商信托公司存在的根本问题 | 第73-78页 |
第二节 银行信托部 | 第78-95页 |
一、创设银行信托部的潮流 | 第78-81页 |
二、经营状况 | 第81-92页 |
三、银行信托部存在的意义 | 第92-95页 |
第三节 华资官营信托机构 | 第95-104页 |
一、上海市兴业信托社 | 第95-98页 |
二、中央信托局 | 第98-102页 |
三、官营信托机构出现的意义 | 第102-104页 |
第四节 外资信托机构 | 第104-112页 |
一、新增的外资信托机构 | 第104-107页 |
二、经营特点 | 第107-110页 |
三、外资信托机构对华资信托业的启示 | 第110-112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12-117页 |
一、上海信托业的进步之处 | 第112-114页 |
二、上海信托业的不正常之处 | 第114-117页 |
第三章 抗战时期的上海信托业(1937年8月-1945年8月) | 第117-159页 |
第一节 基本格局 | 第117-131页 |
一、官营和外资信托机构的淡出 | 第117-119页 |
二、华商信托机构的极度繁荣 | 第119-127页 |
三、华商信托机构数量剧增的原因 | 第127-131页 |
第二节 经营特点 | 第131-146页 |
一、信托业务有了一定发展 | 第131-136页 |
二、投机性增强 | 第136-140页 |
三、主营方向不明,经营业绩不稳 | 第140-146页 |
第三节 行业成长 | 第146-157页 |
一、行业地位 | 第146-149页 |
二、行业规模 | 第149-154页 |
三、行业建设 | 第154-157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157-159页 |
第四章 战后的上海信托业(1945年9月-1949年5月) | 第159-211页 |
第一节 华商信托业 | 第159-176页 |
一、机构数量递减 | 第159-165页 |
二、经营面临困境 | 第165-173页 |
三、行业建设日趋成熟 | 第173-176页 |
第二节 官营信托机构 | 第176-191页 |
一、上海市兴业信托社 | 第176-178页 |
二、国营信托机构的力量加强 | 第178-191页 |
第三节 中央信托局 | 第191-206页 |
一、机构规模不断扩大 | 第191-194页 |
二、经营业务极其庞杂 | 第194-203页 |
三、关于中央信托局的两个问题 | 第203-206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206-211页 |
一、华商、国营信托业不同的发展际遇 | 第206-209页 |
二、上海信托业没有解决的问题 | 第209-211页 |
结论 | 第211-214页 |
主要征引文献 | 第214-226页 |
后记 | 第226-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