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诸论 | 第15-21页 |
| 第一节 关于怪胎神话的研究史 | 第16-18页 |
| 第二节 本文的写作目的、应用的观点与方法、资料来源 | 第18-20页 |
| 注释 | 第20-21页 |
| 第一章 洪水神话 | 第21-46页 |
| 第一节 洪水为灾 | 第21-27页 |
| 一 中国 | 第22-23页 |
| 1 洪水神话的系统与类型 | 第22页 |
| 2 洪水的起因 | 第22-23页 |
| 二 日本 | 第23-24页 |
| 1 洪水神话的系统与类型 | 第24页 |
| 2 洪水的起因 | 第24页 |
| 三 中日比较 | 第24-26页 |
| 四 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二节 兄妹通婚 | 第27-34页 |
| 一 中国 | 第28-29页 |
| 1 结婚模式 | 第28-29页 |
| 2 结婚方式 | 第29页 |
| 二 日本 | 第29-31页 |
| 1 结婚模式 | 第30页 |
| 2 结婚方式 | 第30-31页 |
| 三 中日比较 | 第31-33页 |
| 四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三节 再殖人类 | 第34-40页 |
| 一 中国 | 第35-36页 |
| 1 人类再传的类型 | 第35页 |
| 2 民族起源 | 第35-36页 |
| 二 日本 | 第36-38页 |
| 1 人类再传的类型 | 第37页 |
| 2 民族起源 | 第37-38页 |
| 三 中日比较 | 第38-39页 |
| 四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节 初步的结论 | 第40-43页 |
| 注释 | 第43-46页 |
| 第二章 始祖神 | 第46-84页 |
| 第一节 中国的始祖神 | 第46-59页 |
| 一 伏羲 | 第47-50页 |
| 1 原始生殖祖神 | 第47-48页 |
| 2 太阳神·鸟神 | 第48-49页 |
| 3 雷神·龙神 | 第49页 |
| 4 文化英雄(Culture Hero) | 第49-50页 |
| 二 女娲 | 第50-54页 |
| 1 古代始祖母神 | 第51-52页 |
| 2 月神·蛙神 | 第52-53页 |
| 3 雷神·龙神 | 第53页 |
| 4 文化英雄(Culture Hero) | 第53-54页 |
| 三 小结 | 第54-59页 |
| 第二节 日本的始祖神 | 第59-79页 |
| 一 伊邪那岐 | 第60-67页 |
| 1 杀害迦具土 | 第60-62页 |
| 2 探访黄泉国 | 第62-65页 |
| 3 诞生三贵子 | 第65-67页 |
| 二 伊邪那美 | 第67-75页 |
| 1 女神之死 | 第67-70页 |
| 2 暂时重逢 | 第70-71页 |
| 3 永远诀别 | 第71-75页 |
| 三 小结 | 第75-79页 |
| 第三节 初步的结论 | 第79-80页 |
| 注释 | 第80-84页 |
| 第三章 怪胎神 | 第84-99页 |
| 第一节 中国的怪胎神 | 第84-88页 |
| 一 “许仕麟” | 第85-87页 |
| 1 图腾神 | 第85-86页 |
| 2 地母神 | 第86-87页 |
| 3 日神·鸟神 | 第87页 |
| 二 小结 | 第87-88页 |
| 第二节 日本的怪胎神 | 第88-95页 |
| 一 水蛭子 | 第89-91页 |
| 1 怪胎神 | 第89页 |
| 2 太阳神 | 第89-90页 |
| 3 瘟神 | 第90-91页 |
| 4 客神 | 第91页 |
| 二 迦具土 | 第91-93页 |
| 1 火神 | 第91-92页 |
| 2 刀神 | 第92页 |
| 3 地母神 | 第92-93页 |
| 4 雷神 | 第93页 |
| 三 小结 | 第93-95页 |
| 第三节 初步的结论 | 第95-97页 |
| 注释 | 第97-99页 |
| 第四章 弃子神话 | 第99-108页 |
| 第一节 弃子与杀子的传说 | 第99-101页 |
| 第二节 弃子与杀子的风俗 | 第101-102页 |
| 第三节 弃子与杀子的仪礼 | 第102-105页 |
| 第四节 初步的结论 | 第105-107页 |
| 注释 | 第107-108页 |
| 第五章 怪胎神考 | 第108-112页 |
| 注释 | 第111-112页 |
| 结语 | 第112-118页 |
| 第一节 本文的论述重点及重要结论 | 第112-114页 |
| 一 洪水神话 | 第112-113页 |
| 二 始祖神 | 第113页 |
| 三 怪胎神 | 第113页 |
| 四 弃子神话 | 第113-114页 |
| 五 怪胎神考 | 第114页 |
| 第二节 引发的进一步思考 | 第114-116页 |
| 一 人类学派所的“遗留物”学说不够全面的 | 第114-115页 |
| 二 民俗学方法在中国神话学建设中的意义 | 第115-116页 |
| 第三节 其它类型的怪胎神 | 第116-117页 |
| 注释 | 第117-118页 |
| 附录Ⅰ | 第118-147页 |
| 《印欧语族的三机能体系与日本的神话传说》 | 第120-147页 |
| 前言 | 第120-121页 |
| 一 印欧古神的基本构造 | 第121-126页 |
| 二 古典神话中众神的分类 | 第126-129页 |
| 三 日本的三机能神 | 第129-131页 |
| 四 主权神集团的构造 | 第131-136页 |
| 五 战神集团的构造 | 第136-139页 |
| 六 丰饶神集团的构造 | 第139-141页 |
| 七 大女神 | 第141-144页 |
| 八 印欧语族与日本民族的神界构造 | 第144-146页 |
| 注释 | 第146-147页 |
| 附录Ⅱ | 第147-160页 |
| 《中日蛇神传承比较》 | 第149-160页 |
| 前言 | 第149页 |
| 一 “白娘子”传承 | 第149-151页 |
| 二 “伊邪那美”传承 | 第151-154页 |
| 三 “道成寺”传承 | 第154-157页 |
| 四 试论蛇神传承的源头 | 第157-159页 |
| 后记 | 第159页 |
| 注释 | 第159-1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0-167页 |
| 《怪胎神研究》 | 第160-165页 |
| 《印欧语族的三机能体系与日本的神话传说》 | 第165-166页 |
| 《中日蛇神传承比较》 | 第166-167页 |
| 后记 | 第1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