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体育论文--世界各国体育事业论文--中国论文--体育教育、训练论文

探讨“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对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1 引言第7-24页
   ·关于体教结合第9-24页
     ·体教结合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体现第10-13页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场教育运动第10-11页
       ·现代竞技体育的异化影响了奥林匹克运动第11-12页
       ·随着人文奥运在我国进一步深入,竞技与教育的关系将更加密切,竞技向业余化、人性化和社会化发展第12-13页
     ·体教结合是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正确关系的体现第13-19页
       ·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简述第13-15页
       ·当代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密切联系的原因第15-17页
       ·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关系密切化的利与弊的问题第17-18页
       ·如何正确处理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的关系第18-19页
     ·体教结合与举国体制的比较第19-24页
       ·关于举国体制第19-21页
       ·体教结合与举国体制的比较与结合第21-2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4页
2 研究方法第24-25页
   ·文献资料法第24页
   ·问卷调查法第24页
   ·访问调查法第24-25页
   ·逻辑分析第25页
3 结果分析第25-40页
   ·我国学校体育五十年发展回顾及分析第25-30页
     ·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两大阶段第25-29页
       ·第一阶段是起步与发展阶段(1949—1978年)第25-26页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20年来学技体育的基本历程(1979—1999年)第26-29页
     ·回顾总结与分析第29-30页
   ·中外教体合一体制对比与存在的问题第30-36页
     ·国外情况简述第30-32页
     ·清华大学的体教结合模式简述与分析第32-35页
     ·中美两种竞技体育与教育结合方式的比较与分析第35-36页
       ·美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与竞技体育是合一的,而中国是分离的第35页
       ·美国的管理机制是单一的,中国是多样的第35页
       ·美国大学是培养优秀运动人才的基地,中国的基地仍在体育系统第35页
       ·对比综述第35-36页
   ·我国学校体育在体教结合的指导思想下的现状与分析第36-40页
     ·招生政策有待进一步改革第36页
     ·竞技体育的介入呈明显下降趋势第36-37页
     ·学生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看法不一第37-38页
     ·缺乏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正确理解第38页
     ·在竞赛制度方面存在一定弊端第38页
     ·在师资方面较为缺乏第38-39页
     ·在运动设施方面许多学校尚有很大缺陷第39页
     ·在资金方面对于学校体育来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第39页
     ·在运动训练方法方面科学化程度不高第39页
     ·在法律法规的保障方面尚处起步阶段第39-40页
4 结论与建议第40-43页
   ·小结第40页
     ·学校体育目标向多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终身体育是目标的最大归宿,竞技体育是完成目标的重要手段。第40页
     ·对学校体育课程结构结合竞技体育及其教育理念显得更为合理、科学,向课内外的一体化、整体结构化方向发展。第40页
     ·学校体育发展中加强现有竞技体育的改造,积极融如中国传统竞技体育,使我国的体教结合更具中国特色。第40页
     ·学校体育在现阶段对于体教结合应当追求阶段效益与长远效益结合,促进身心全面协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切实贯彻以人为本,长效发展。第40页
     ·学校体育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第40页
     ·学校体育科研将有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并带动指导实践的进步,尤其是竞技训练水平的提高。第40页
   ·建议第40-43页
     ·我国学校体育的观念需要进一步开放第40-41页
     ·学校体育要加强人文体育观的复兴与生物观的超脱第41页
     ·学校体育要切实体现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价值第41页
     ·学校体育在目前缺少法律法规的支撑下,应加强自律第41-42页
     ·学校体育要积极推进体育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协调校际布局结构调整第42页
     ·学校体育应加强训练体制的连贯性第42页
     ·高等体育院校要通过体育俱乐部、体育咨询策划中心等“载体”形式,建立与社会相联系的“接点”第42-43页
     ·学校体育应加强自身硬件和软件的完善第43页
     ·学校体育应加强与完善对运动员的评价体系第43页
5 展望第43-44页
主要参考资料第44-46页
附录第46-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具有检测周期和修理延迟的两同型部件并联可修系统分析
下一篇:试论述潘玉良的生平及其绘画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