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二甲醚的性质 | 第11-12页 |
| ·二甲醚的用途 | 第12-13页 |
| ·气雾剂 | 第12页 |
| ·民用洁净燃料 | 第12页 |
| ·汽车燃料 | 第12-13页 |
| ·化工原料 | 第13页 |
| ·环保型制冷剂 | 第13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二甲醚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5-35页 |
| ·二甲醚生产方法 | 第15-19页 |
| ·两步法 | 第15-16页 |
| ·甲醇液相脱水 | 第15页 |
| ·甲醇气相脱水 | 第15-16页 |
| ·甲醇反应精馏法 | 第16页 |
| ·一步法 | 第16-19页 |
| ·CO加氢 | 第16-17页 |
| ·CO_2加氢 | 第17-18页 |
| ·生物质合成气 | 第18-19页 |
| ·合成气一步法制二甲醚 | 第19-22页 |
| ·固定床中合成二甲醚 | 第19页 |
| ·流化床中合成二甲醚 | 第19-20页 |
| ·浆态床中合成二甲醚 | 第20-22页 |
| ·二甲醚催化剂 | 第22-25页 |
| ·制备方法 | 第22-23页 |
| ·催化剂种类 | 第23-24页 |
| ·助催化剂 | 第24-25页 |
| ·二甲醚合成反应机理进展 | 第25-35页 |
| ·甲醇合成机理 | 第25-30页 |
| ·CO为碳源 | 第26页 |
| ·CO_2作为碳源 | 第26-28页 |
| ·双碳源(CO+CO_2) | 第28-30页 |
| ·甲醇脱水机理 | 第30-35页 |
| ·双活性中心 | 第30-32页 |
| ·弱酸中心 | 第32-33页 |
| ·强酸中心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实验流程与技术方案 | 第35-43页 |
| ·实验流程与主要设备 | 第35-38页 |
| ·合成DME的实验流程 | 第35-36页 |
| ·主要设备 | 第36-37页 |
| ·高压反应釜 | 第36页 |
| ·质量流量控制仪 | 第36页 |
| ·流量积算仪 | 第36页 |
| ·气相色谱仪 | 第36页 |
| ·色谱工作站 | 第36页 |
| ·电子天平 | 第36-37页 |
| ·比表面积测定仪 | 第37页 |
| ·X射线衍射仪 | 第37页 |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第37页 |
| ·设备检验 | 第37-38页 |
| ·热电偶校准 | 第37页 |
| ·质量流量计校正 | 第37-38页 |
| ·实验原料 | 第38-39页 |
| ·催化剂制备与还原 | 第39-40页 |
| ·催化剂制备 | 第39页 |
| ·催化剂的还原活化 | 第39-40页 |
| ·分析方法 | 第40-43页 |
| ·分析装置的建立 | 第41页 |
| ·分析条件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产物分析与数据处理 | 第43-51页 |
| ·采集数据 | 第43-44页 |
| ·产物分析 | 第44-48页 |
| ·定性分析 | 第44-45页 |
| ·定量分析 | 第45-48页 |
| ·CO_2校正 | 第46页 |
| ·CO校正 | 第46-47页 |
| ·DME校正 | 第47页 |
| ·MeOH校正 | 第47-48页 |
| ·H_2O校正 | 第48页 |
| ·数据处理 | 第48-50页 |
| ·建立物料衡算式 | 第48-49页 |
| ·数据处理过程及结果 | 第49-50页 |
| ·反应活性指标 | 第50-51页 |
| ·一氧化碳转化率(x_(co)) | 第50页 |
| ·二甲醚选择性(S_D) | 第50页 |
| ·二甲醚收率(Y_D)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二甲醚合成反应的工艺研究 | 第51-61页 |
| ·催化剂浓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搅拌转速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原料气组成的影响 | 第53-54页 |
| ·催化剂类型的影响 | 第54-57页 |
| ·甲醇合成催化剂的筛选 | 第54-56页 |
| ·双功能催化剂的制备 | 第56-57页 |
| ·改性γ-Al_2O_3的制备 | 第56页 |
| ·催化剂改性前后的性能比较 | 第56-57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57-59页 |
| ·反应压力的影响 | 第59-60页 |
| ·空速的影响 | 第60-61页 |
| 第六章 C301/P-Γ-AL_2O_3催化合成二甲醚的动力学研究 | 第61-73页 |
| ·P-Γ-AL_2O_3催化剂表征 | 第61-62页 |
| ·催化剂BET测定 | 第61页 |
| ·催化剂XRD测试 | 第61-62页 |
| ·催化剂FT-IR分析 | 第62页 |
| ·动力学研究 | 第62-65页 |
| ·内外扩散的消除 | 第62-63页 |
| ·内扩散的消除 | 第62-63页 |
| ·外扩散的消除 | 第63页 |
| ·空白实验 | 第63页 |
| ·催化剂稳定性评价 | 第63-64页 |
| ·动力学实验条件 | 第64-65页 |
|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5-69页 |
| ·模型的假设与简化 | 第65-66页 |
| ·模型的选取 | 第66-69页 |
| ·模型参数估计 | 第69页 |
| ·模型检验 | 第69-73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73-76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讨论 | 第74-76页 |
| 符号说明 | 第76-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9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9-90页 |
| 附录B | 第90-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