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前言 | 第7-8页 |
一、噪声污染概述 | 第8-14页 |
(一) 噪声 | 第8-9页 |
1、概念 | 第8页 |
2、种类 | 第8-9页 |
(二) 噪声污染 | 第9-10页 |
1、概念 | 第9页 |
2、噪声污染的危害 | 第9-10页 |
(三) 噪声污染的特点 | 第10-12页 |
1、噪声是感觉性公害 | 第10页 |
2、噪声是局部性公害 | 第10-11页 |
3、噪声污染的暂时性 | 第11页 |
4、噪声污染具有分散性 | 第11页 |
5、环境噪声污染具有测定标准的复杂性 | 第11页 |
6、噪声污染防治困难 | 第11-12页 |
(四) 噪声污染案件与普通民事诉讼案件存在一定区别 | 第12-14页 |
二、中外噪声污染防治法的比较 | 第14-21页 |
(一) 我国关于防治噪声污染方面的立法及法律体系 | 第14-15页 |
1、我国的噪声立法 | 第14-15页 |
2、我国有关噪声污染的法律法规中关于污染责任的承担方式 | 第15页 |
(二) 国外关于噪声污染防治的立法 | 第15页 |
(三) 中外噪声污染防治法的主要区别 | 第15-21页 |
1、在立法体制上的区别 | 第15-16页 |
2、在认定标准上的区别 | 第16-17页 |
3、在预防噪声污染过程中的行为方式不同 | 第17-19页 |
4、法规的执行以及对噪声污染的惩罚方式不同 | 第19-21页 |
三、噪声污染司法救济中的困难 | 第21-30页 |
(一) 诉讼中的问题 | 第22-26页 |
1、举证上的困难 | 第22-24页 |
2、损害结果的具体认定困难 | 第24-25页 |
3、诉讼费用的承担问题制约着受害人对诉讼救济手段的利用 | 第25-26页 |
(二) 我国相关法律中对噪声污染案件所规定的责任形式 | 第26-28页 |
1、损害赔偿 | 第27页 |
2、排除危害 | 第27-28页 |
(三) 有关噪声污染案件执行当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 第28-30页 |
1、此类执行案件监控困难 | 第29页 |
2、对此类案件的执行往往涉及诸多利益关系 | 第29页 |
3、噪声污染案件中具体执行措施的可操作性 | 第29-30页 |
四、关于防治噪声污染方式的建议 | 第30-35页 |
(一) 加强建设项目的噪声污染影响评价 | 第30-31页 |
(二) 在噪声污染的处理中权衡各方利益,建立社会保障机制 | 第31-32页 |
(三)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行政处理机制 | 第32-34页 |
1、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强的优势 | 第32-33页 |
2、行政处理可以更好地综合衡量多种社会利益 | 第33页 |
3、不同行政机关之间协调相对容易 | 第33页 |
4、优先选择行政程序符合我国的传统习惯 | 第33-34页 |
(四) 在诉讼中以调解作为前置程序 | 第34页 |
(五) 解决好噪声污染案件审判和执行当中的实际问题 | 第34页 |
(六) 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 | 第34-35页 |
五、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