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9页 |
1 前言 | 第9-17页 |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 第9页 |
·体育课程设置应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 第9页 |
·“体育”的内涵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体育课程论的历史回顾 | 第10页 |
·国外体育课 | 第10-11页 |
·我国体育课程设置的沿革与发展 | 第11-13页 |
·技术中心论观点 | 第11-12页 |
·体质教育观点 | 第12页 |
·终身体育观点 | 第12页 |
·快乐体育观点 | 第12页 |
·素质教育观点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推陈出新学术讨论型 | 第13-14页 |
·实施改革实验研究型 | 第14-15页 |
·深入改革型 | 第15-17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文献资料研究法 | 第17页 |
·访问调查法 | 第17页 |
·电话调查法 | 第17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17-19页 |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第18页 |
·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第18-19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19页 |
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9-31页 |
·北京市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现状与分析 | 第19-20页 |
·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构想(讨论 | 第20-24页 |
·建立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以健身教育为中心的新体育课程设置体系 | 第21页 |
·体育课程设置应体现多层次化 | 第21-22页 |
·合理的课程设置 | 第21-22页 |
·注意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 | 第22页 |
·体育课程设置趋势应体现弹性化 | 第22页 |
·扩展教学内容 | 第22页 |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 第22页 |
·选修课应注重个体性 | 第22页 |
·培育实用性的体育运动项目 | 第22页 |
·体育课程设置应以大学生的健康保健实际需要为中心 | 第22-23页 |
·体育课程设置应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 | 第23页 |
·体育课程设置应与全民健身计划相适应 | 第23-24页 |
·体育课程应贯穿整个大学时代 | 第24页 |
·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与终身体育教育相适应 | 第24-28页 |
·理论课教材 | 第24-25页 |
·实践课教材 | 第25-28页 |
·健身跑 | 第26页 |
·健身健美操 | 第26页 |
·球类项目 | 第26页 |
·武术 | 第26-27页 |
·游泳 | 第27页 |
·滑冰 | 第27页 |
·气功 | 第27-28页 |
·影响体育课程设置改革的主要因素 | 第28-31页 |
·师资队伍建设 | 第28-29页 |
·组建较为合理年龄结构的教师队 | 第28页 |
·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 | 第28页 |
·高级职称教师老龄化的问题急待解决 | 第28-29页 |
·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 第29页 |
·硬件设施建设 | 第29-30页 |
·高校体育教材建设 | 第30-31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31-33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 | 第31页 |
·北京市高校课程设置不理想 | 第31页 |
·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构想 | 第31-32页 |
·建议 | 第32-33页 |
5 致谢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附件 | 第35-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