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主要符号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47页 |
·植物抗旱性的研究 | 第13-19页 |
·植物抗旱性机理研究 | 第13-14页 |
·植物形态结构与抗旱性 | 第14-15页 |
·植物生理生化与抗旱性 | 第15-17页 |
·水稻的抗旱性研究 | 第17-19页 |
·作物抗旱性鉴定及评价 | 第19-24页 |
·抗旱性鉴定方法 | 第19-21页 |
·抗旱性的评价指标 | 第21-24页 |
·水稻抗旱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 第24-35页 |
·QTL定位群体 | 第25页 |
·遗传标记的种类 | 第25-28页 |
·QTL定位方法 | 第28-31页 |
·影响QTL定位精确度的因素 | 第31页 |
·水稻抗旱相关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 | 第31-35页 |
·作物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35-40页 |
·MAS在作物质量性状选择的应用 | 第35-36页 |
·基于作物QTL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36-38页 |
·影响QTL标记辅助选择效率的因素 | 第38-40页 |
·QTL的精细定位及QTL克隆 | 第40-41页 |
·水稻优良基因(QTL)近等基因系的研究进展 | 第41-42页 |
·在水稻抗病方面 | 第41-42页 |
·在水稻株高、粒重及耐冷等方面 | 第42页 |
·水、旱稻抗旱相关性状及其QTL的筛选确定 | 第42-45页 |
·水、旱稻抗旱相关性状的确定 | 第42-43页 |
·用于水、旱稻抗旱相关性状标记辅助选择(MAS)的QTL的确定 | 第43-45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5-47页 |
第二章 水、旱稻根基粗、抗旱系数QTL效应的验证 | 第47-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目标性状QTL的标记区间、位置、贡献率 | 第47-48页 |
·供试群体及其系谱 | 第48页 |
·材料种植与性状考查 | 第48-49页 |
·DNA提取及SSR分析 | 第49-50页 |
·数据统计 | 第50-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根基粗、抗旱系数QTL的两侧标记在各群体中的分离 | 第51页 |
·根基粗、抗旱系数QTL在各群体中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效应 | 第51-54页 |
·旱田条件下三个群体目标性状QTL两侧分子标记的选择效应比较 | 第54-55页 |
·讨论 | 第55-57页 |
·QTL及其两侧分子标记的选择效应 | 第55-56页 |
·水、旱稻的抗旱育种策略 | 第56-57页 |
第三章 水、旱稻千粒重和单株产量QTL效应的验证 | 第57-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千粒重、单株产量QTL的来源及其效应 | 第57-58页 |
·试验材料的配组、种植及性状考查 | 第58页 |
·DNA提取及SSR分析 | 第58页 |
·数据统计 | 第5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8-63页 |
·千粒重、单株产量QTL的两侧标记在各群体中的分离 | 第58-59页 |
·千粒重、单株产量QTL在各群体中的效应 | 第59-61页 |
·千粒重、单株产量QTL两侧分子标记的选择效应比较 | 第61-63页 |
·讨论 | 第63-65页 |
·QTL定位中的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现象 | 第63页 |
·千粒重、单株产量QTL及其两侧分子标记的选择效应 | 第63-65页 |
第四章 水、旱稻根基粗QTL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65-7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用于MAS的标记区间及定位到的根基粗QTL | 第65页 |
·试验材料种植和性状考查 | 第65-66页 |
·DNA提取及SSR分析 | 第66页 |
·数据统计 | 第6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6-71页 |
·根基粗QTL在YIBC_1(旱)、JIF_2(旱)、YIBC_1(水)三个分离群体中的QTL效应 | 第66-67页 |
·根基粗QTL在YIBC_1(旱)、JIF_2(旱)、YIBC_1(水)三个群体及其后代中入选个体的MAS效应 | 第67-70页 |
·三个群体入选优系抗旱相关性状的综合表现 | 第70-71页 |
·讨论 | 第71-73页 |
·根基粗的QTL效应与MAS效应的比较 | 第71-72页 |
·根基粗在水、旱稻的抗旱育种的重要作用 | 第72-73页 |
第五章 水、旱稻千粒重、单株产量、抗旱系数QTL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第73-8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用于MAS的供体基因组目标区段及在此区段定位到的抗旱相关性状QTL | 第73-74页 |
·试验材料种植和性状考查 | 第74页 |
·DNA提取及SSR分析 | 第74页 |
·数据统计 | 第7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4-80页 |
·抗旱相关性状QTL在YIBC_1(旱)、JIF_2(旱)、YIBC_1(水)群体中的QTL效应 | 第74-75页 |
·抗旱相关性状QTL在各群体中入选个体的MAS效应 | 第75-78页 |
·三个群体入选优系抗旱相关性状的综合表现 | 第78-80页 |
·讨论 | 第80-82页 |
·抗旱相关性状QTL的遗传稳定性、表达特异性及QTL的一因多效或紧密连锁 | 第80页 |
·QTL的效应与MAS效应比较及针对低代育种群体MAS的有效性 | 第80-81页 |
·改良水稻抗旱性育种策略 | 第81-82页 |
第六章 水、旱稻抗旱相关性状QTL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鉴评 | 第82-9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3-86页 |
·试验材料的配组、种植及性状考查 | 第83页 |
·分子标记辅助水、旱稻抗旱相关性状QTL-NILs培育流程 | 第83-84页 |
·DNA提取与PCR扩增 | 第84页 |
·水、旱稻抗旱相关性状的前景选择和背景选择 | 第84-85页 |
·数据统计 | 第85-8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6-91页 |
·水、旱稻抗旱相关性状BC_1F_1、BC_2F_1、BC_3F_1代的前景选择和背景选择结果 | 第86-87页 |
·抗旱相关性状QTL近等基因系的综合鉴定 | 第87-91页 |
·讨论 | 第91-94页 |
·作物优良性状基因(QTL)近等基因系的构建方法 | 第91页 |
·背景选择标记数的确定 | 第91-92页 |
·水、旱稻抗旱类型的划分 | 第92页 |
·QTL-NILs的构建与QTL克隆 | 第92-9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94-98页 |
·水、早稻抗旱相关性状及其QTL的确定 | 第94页 |
·水、旱稻抗旱相关性状QTL效应的验证及其标记辅助选择 | 第94-96页 |
·水、旱稻根基粗QTL效应的验证及其标记辅助选择 | 第94-95页 |
·水、旱稻千粒重、单株产量、抗旱系数QTL效应的验证及其标记辅助选择 | 第95页 |
·基于水、旱稻抗旱相关性状QTL单标记、双标记的MAS效应比较 | 第95-96页 |
·水、旱稻抗旱相关性状QTL-NILs的构建及鉴评 | 第96-98页 |
·根基粗QTL brt4.1-NILs | 第96页 |
·旱田单株产量QTL yp6.1-NILs | 第96-97页 |
·千粒重QTL tgw6.1-NILs | 第97页 |
·抗旱系数QTL idr6.1-NILs | 第97页 |
·根基粗、旱田单株产量、千粒重、抗旱系数QTL聚合NILs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附录1:SSR标记电泳图版 | 第111-112页 |
附录2:QTL—NILs与供体(IRAT109)、受体(越富)的比较 | 第112-114页 |
作者简历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