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13页 |
1.1 罗望子及其人工栽培概述 | 第7-8页 |
1.2 退化生态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8-9页 |
1.2.1 退化生态系统的概念 | 第8页 |
1.2.2 干扰和生态系统退化 | 第8-9页 |
1.2.3 生态系统退化的特点和过程 | 第9页 |
1.3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研究进展 | 第9-13页 |
1.3.1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基本原理 | 第9-10页 |
1.3.2 国内外关于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3 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试验地概况、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13-3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3-14页 |
2.1.1 元谋干热河谷区概况 | 第13页 |
2.1.2 干热河的生态系统退化及农业经济面临的问题 | 第13页 |
2.1.3 试验地概况 | 第13-14页 |
2.2 本试验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3 元谋干热河谷退化坡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研究方法 | 第15-20页 |
2.3.1 退化生态系统评价体系建立 | 第15-16页 |
2.3.2 主栽树种的选择 | 第16-18页 |
2.3.3 罗望子人工林营建的关键技术 | 第18-19页 |
2.3.4 生态系统的多重恢复 | 第19-20页 |
2.4 效应评价分析方法 | 第20-30页 |
2.4.1 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养分分析方法 | 第20-25页 |
2.4.2 植物水分状况测定 | 第25-27页 |
2.4.3 土壤侵蚀量测定(径流量测定) | 第27-28页 |
2.4.4 气象因子观测记录 | 第28-29页 |
2.4.5 经济效益评价方法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罗望子人工林营建对元谋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的效应 | 第30-41页 |
3.1 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效应 | 第30-31页 |
3.2 对退化生态系统的土壤恢复效应 | 第31-34页 |
3.2.1 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 | 第31-32页 |
3.2.2 土壤营养状况的改善 | 第32-34页 |
3.3 对植物水分供应的效应 | 第34-35页 |
3.3.1 植物缺水程度减轻 | 第34页 |
3.3.2 植物组织含水量的变化 | 第34-35页 |
3.4 控制土壤侵蚀 | 第35-36页 |
3.5 调节小气候 | 第36-38页 |
3.5.1 改善“干热”气候 | 第36-37页 |
3.5.2 减小风速 | 第37-38页 |
3.6 社会效益评价 | 第38-39页 |
3.7 经济效益评价 | 第39-41页 |
3.7.1 水土保持经济效益 | 第39页 |
3.7.2 工程措施经济效益 | 第39-40页 |
3.7.3 土地资源利用增长率 | 第40页 |
3.7.4 经济效益费用比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1-42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42-44页 |
5.1 罗望子人工林的可持续性 | 第42页 |
5.2 罗望子人工林复合系统的优化配置 | 第42页 |
5.3 系统内各种作物对整体效应的作用研究 | 第42-43页 |
5.4 退化生态系统多种治理模式的筛选 | 第43页 |
5.5 推广的力度与动力 | 第43页 |
5.6 生态恢复重建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个人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