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3页 |
一、律师职业道德概述 | 第13-19页 |
(一) 律师概说 | 第13-14页 |
(二) 法律服务的二重性 | 第14-15页 |
1、法律服务的服务业属性. | 第15页 |
2、法律服务具有法律职业自身的属性 | 第15页 |
(三) 律师职业道德的涵义和特征 | 第15-19页 |
1、律师职业道德的涵义 | 第15-17页 |
2、律师职业道德的特征 | 第17-19页 |
二、对律师职业道德弱化的限定及分析 | 第19-25页 |
(一) 当事人与律师对诉讼期望值的冲突 | 第20-21页 |
(二) 律师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之冲突 | 第21-24页 |
(三) 社会民众误把法律工作者当律师 | 第24-25页 |
三、当前律师职业道德弱化的表现 | 第25-32页 |
(一) 律师针对当事人的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 第26-28页 |
1、代理不尽职,责任心淡漠 | 第26页 |
2、荒于业务,办案效率低下 | 第26-27页 |
3、对当事人作虚假承诺或挑词架讼 | 第27页 |
4、出卖当事人的利益 | 第27页 |
5、与对方当事人或律师串通,损害委托人的合法权益 | 第27页 |
6、故意扩大诉讼标的额,损害当事人利益 | 第27-28页 |
7、漫天要价,被社会舆论斥之为“黑心律师” | 第28页 |
8、出卖当事人秘密,违反律师保守当事人秘密的义务 | 第28页 |
9、惟利是图,趋炎附势,对标的额小或当事人贫困的案件不愿接 | 第28页 |
10、对当事人缺乏“诚信执业” | 第28页 |
(二) 律师与法官之间的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 第28-30页 |
(三) 律师事务所与当事人、律师之间的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 第30页 |
1、律师事务所管理混乱,律师助理冒充律师接案 | 第30页 |
2、律师事务所疏于把关,导致利益冲突 | 第30页 |
3、律师事务所不统一接案收费和变相乱收费 | 第30页 |
(四) 律师其它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 第30-32页 |
1、违规宣传,搞不正当竞争 | 第30-31页 |
2、沽名钓誉、追名逐利,功利思想严重 | 第31页 |
3、在刑事案件中律师的违规行为 | 第31-32页 |
四、律师职业道德弱化的原因 | 第32-40页 |
(一) 法律服务市场竞争无序,从业主体混乱,大多数律师缺乏案源 | 第33-36页 |
(二) 律师执业环境差 | 第36-37页 |
(三) 主管部门、律师事务所对律师的监管和职业道德教育不够 | 第37-38页 |
(四) 法官和当事人对律师职业道德弱化的影响 | 第38-40页 |
1、法官对律师职业道德弱化的影响 | 第39页 |
2、当事人对律师职业道德弱化的影响 | 第39-40页 |
(五) 律师忽视个人职业道德修养 | 第40页 |
五、加强律师职业道德的途径 | 第40-55页 |
(一) 完善律师惩戒制度 | 第41-43页 |
1、国外律师惩戒制度之借鉴 | 第41-42页 |
2、我国律师惩戒制度之完善 | 第42-43页 |
(二) 改善律师执业的外部环境 | 第43-45页 |
1、完善法律服务主体市场体系 | 第43-44页 |
2、通过立法保障律师的执业权利 | 第44-45页 |
(三) 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 第45-46页 |
(四) 加强律协和律师事务所对律师的思想教育与管理 | 第46-48页 |
1、发挥律师事务所党组织的作用 | 第46-47页 |
2、加强对律师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 | 第47-48页 |
3、通过道德情感引导律师的职业道德行为 | 第48页 |
(五) 厘定律师职业道德层次 | 第48-51页 |
1、不得采取违反法治精神的不正当手段为当事人代理 | 第49页 |
2、利用法律不禁止的一切手段为当事人谋求最大利益 | 第49-50页 |
3、在维护当事人利益最大化时兼顾社会和他人利益 | 第50-51页 |
(六) 强化律师个人职业道德修养 | 第51-55页 |
1、树立对法律的崇高信仰 | 第51-52页 |
2、强化主体的自律机制 | 第52-53页 |
3、保持平和心态 | 第53-54页 |
4、处理好“谋道”与“谋食”的关系 | 第54页 |
5、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 | 第54-55页 |
结束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