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 | 第9-10页 |
文中所用特殊标识符列表 | 第10-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水稻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 第14-17页 |
·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的转化 | 第14-16页 |
·PEG法 | 第14-15页 |
·电击法 | 第15页 |
·其它转化方法 | 第15-16页 |
·基因枪转化法 | 第16-17页 |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法 | 第17页 |
·水稻源库流途径研究 | 第17-21页 |
·源库流的概念及其地位关系 | 第17-18页 |
·源库流关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8-21页 |
·淀粉合成途径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21页 |
·主要合成途径 | 第21页 |
·ATP/ADP转位蛋白 | 第21-25页 |
·AATP的发现、分布部位及主要功能概述 | 第22页 |
·AATP的基因序列、结构功能和生化特性研究 | 第22-25页 |
·淀粉合成调控及ATP浓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AGPase活性调控及ATP浓度对其影响 | 第25-26页 |
·AGPase在禾本科植物贮存器官中的存在部位 | 第26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40页 |
·实验材料 | 第28-31页 |
·供试水稻品种 | 第28页 |
·菌株和质粒 | 第28-30页 |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30-31页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40页 |
·农杆菌菌株的鉴定 | 第31-32页 |
·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 | 第32-34页 |
·培养基 | 第32页 |
·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 | 第32-33页 |
·愈伤组织的预培养 | 第33页 |
·农杆菌的培养及处理 | 第33页 |
·共培养 | 第33页 |
·洗除农杆菌 | 第33页 |
·愈伤组织的筛选 | 第33页 |
·抗性愈伤组织的继代与植株的再生 | 第33页 |
·转化率和分化率计算 | 第33-34页 |
·转基因水稻的种植管理 | 第34页 |
·转基因水稻的PCR检测 | 第34-36页 |
·水稻叶片DNA模板的制备 | 第34页 |
·PCR扩增引物序列 | 第34-35页 |
·PCR检测 | 第35-36页 |
·转基因水稻的Southern blot检测 | 第36-38页 |
·水稻叶片DNA的大量提取(CTAB法) | 第36-37页 |
·酶切与电泳 | 第37页 |
·印迹(向下毛细管法) | 第37-38页 |
·杂交与检测 | 第38页 |
·转基因水稻自交后代(T_1)的遗传分析 | 第38页 |
·插入基因在RNA水平上的表达情况及影响检测 | 第38-39页 |
·水稻叶片总RNA的提取 | 第38-39页 |
·转基因植株的RT-PCR | 第39页 |
·转基因水稻后代产量和品质分析 | 第39-40页 |
·转基因株系的经济产量考种 | 第39页 |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39-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53页 |
·转aatp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 | 第40页 |
·转基因水稻的分子整合鉴定 | 第40-43页 |
·转化水稻植株的PCR检测 | 第40-42页 |
·转化植株的hpt基因Southern blot检测 | 第42-43页 |
·转基因水稻的初步遗传分析 | 第43-44页 |
·转基因水稻内外源基因在RNA水平的表达 | 第44-47页 |
·外源基因ht-aatp的RNA表达 | 第45页 |
·内源基因aatp的RNA表达 | 第45-47页 |
·转基因水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表现 | 第47-53页 |
4 讨论 | 第53-57页 |
·外源基因转化及遗传稳定性分析 | 第53页 |
·目的基因在转基因水稻中的表达分析 | 第53-54页 |
·转aatp基因对淀粉产量和品质的可能影响分析 | 第54-55页 |
·后续工作及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附录 | 第62-74页 |
图版1:农杆菌介导水稻胚性愈伤组织转化获得再生植株 | 第62-63页 |
图版2:转基因水稻的潮霉素抗性测定实验 | 第63-64页 |
基本培养基配方 | 第64-69页 |
部分转化植株T_0代(自交)种子遗传分离分析结果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