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轻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食品工业论文

淀粉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

独创性声明第1-10页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第一章 高浓度淀粉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第14-52页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4-15页
   ·高浓度淀粉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进展第15-41页
     ·淀粉废水的分类第16-17页
     ·淀粉废水处理技术第17-41页
       ·物理法第17-18页
         ·吸附法第17页
         ·气浮分离法第17-18页
         ·膜分离法第18页
         ·磁电效应法第18页
       ·物理化学法第18-22页
         ·无机絮凝剂处理法第19-20页
         ·有机絮凝剂处理法第20-21页
         ·微生物絮凝剂处理法第21-22页
       ·化学氧化法第22页
       ·淀粉废水的生物处理法第22-39页
         ·好氧生物处理法第22-25页
         ·厌氧生物处理法第25-33页
         ·厌氧-好氧组合工艺处理法第33-38页
         ·膜分离-生物处理法第38页
         ·酶法第38-39页
         ·光合细菌处理法第39页
       ·其它方法第39-41页
 参考文献第41-52页
第二章 一体式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装置的设计与制造第52-67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52-58页
     ·分相厌氧消化工艺的基本原理第53页
     ·分相厌氧消化的基质特异性第53-55页
     ·相分离技术的基本原理第55-58页
 第二节 一体式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装置的设计与制造第58-62页
     ·马铃薯淀粉废水水质排放标准第58-59页
     ·淀粉废水生物降解工艺流程设计第59页
     ·一体式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装置的设计第59-60页
     ·“一体式反应系统”的优点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7页
第三章 淀粉废水处理时微生物的自固定化第67-87页
 引言第67-68页
 第一节 无载体自固定化微生物的形成第68-77页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第68-70页
       ·试验装置第68-69页
       ·分析方法及仪器第69页
       ·接种污泥第69页
       ·试验用水水质第69页
       ·试验方法第69-70页
     ·结果与讨论第70-75页
       ·无载体固定化微生物聚集体的形成第70-72页
       ·无载体固定化微生物聚集体形成时微生物的特性第72-74页
       ·无载体固定化微生物聚集体的浓度第74-75页
       ·无载体固定化微生物聚集体的沉降速度第75页
     ·结论第75-77页
 第二节 微生物无载体固定化及废水有机污染物的变化第77-83页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第77页
     ·结果与讨论第77-83页
       ·不同时间不同反应室中的COD值及COD去除率第77-79页
       ·不同反应室对总COD去除率的贡献值第79页
       ·不同反应室中COD及COD去除率的关系第79-80页
       ·不同时间不同反应室中的容积负荷第80页
       ·容积负荷与COD去除率的关系第80-81页
       ·不同时间不同反应室中的微生物负荷第81-82页
       ·不同反应室中的pH值第82-83页
     ·结论第83页
 本章小结第83页
 参考文献第83-87页
第四章 一体式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装置的稳定运行及高效性研究第87-128页
 第一节 稳定运行时自固定化微生物的研究第87-99页
     ·运行条件第88页
     ·分析方法第88-89页
     ·结果与讨论第89-98页
       ·H~1反应室中微生物聚集体的形态及聚集体中微生物的形态第89-90页
       ·H~2反应室中微生物聚集体的形态及聚集体中微生物的形态第90页
       ·H~3反应室中微生物聚集体的形态及聚集体中微生物的形态第90-91页
       ·O反应室中微生物聚集体的形态及聚集体中微生物的形态第91-92页
       ·C~1和C~2沉淀池中微生物的形态第92-95页
       ·各个反应室中微生物的初步鉴定第95-96页
       ·微生物聚集体的表面结构第96-97页
       ·自固定化微生物聚集体中基质(胞外多聚物)的化学组成第97-98页
     ·结论第98-99页
 第二节 “一体式反应系统”稳定运行时最佳运行条件的选择第99-105页
     ·试验条件和工艺流程第99页
     ·运行过程第99页
     ·分析方法第99页
     ·结果与讨论第99-104页
       ·不同时间不同反应室中的COD值及COD去除率第100-101页
       ·不同反应室对总COD去除率的贡献值第101页
       ·容积负荷与COD去除率的关系第101-102页
       ·水力停留时间(HTR)与COD及其去除率的关系第102页
       ·溶解氧(DO)与COD去除率的关系第102-103页
       ·厌氧处理后对提高好氧处理效果的作用第103-104页
     ·结论第104-105页
 第三节 稳定运行时微生物聚集体的浓度及其聚集体的负荷第105-110页
     ·试验装置、试验用水水质、接种污泥、运行过程第105页
     ·分析方法第105页
     ·结果与讨论第105-109页
       ·不同反应室中COD及容积负荷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第105-106页
       ·微生物浓度(VSS)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第106-107页
       ·不同反应室中的微生物负荷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第107页
       ·不同反应室中的微生物浓度与COD去除量的关系第107-109页
     ·结论第109-110页
 第四节 “一体式反应系统”处理淀粉废水时氨氮的变化情况第110-116页
     ·材料与方法第110-111页
       ·试验装置第110页
       ·试验用水水质第110页
       ·接种污泥第110页
       ·运行过程第110-111页
       ·分析方法第111页
     ·结果与讨论第111-115页
       ·不同反应室中平均每天的COD值及COD去除率第111页
       ·平均每天不同反应室对总COD去除率的贡献值第111-112页
       ·平均每天不同反应室中氨氮的浓度及其氨氮的去除率第112-113页
       ·不同反应室中的pH值对氨氮浓度的影响第113-114页
       ·不同容积负荷与氨氮浓度和COD的关系第114-115页
     ·结论第115-116页
 第五节 稳定运行过程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变化情况第116-124页
     ·稳定运行条件第116页
     ·测试方法第116-117页
     ·结果与讨论第117-123页
       ·水解酸化相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变化规律第117页
       ·产乙酸相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变化规律第117-121页
       ·产甲烷相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变化规律第121-123页
       ·好氧反应中挥发性脂肪酸的变化规律第123页
     ·结论第123-124页
 第六节 稳定运行过程中产甲烷相COD去除量与产甲烷量的关系第124-126页
     ·稳定运行条件第124页
     ·实验装置第124页
     ·分析方法第124-125页
     ·结果与讨论第125-126页
     ·结论第126页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28页
第五章 高浓度淀粉废水处理过程中的机理探讨第128-144页
 第一节 微生物相分离机理第128-130页
 第二节 微生物自固定化机理第130-139页
     ·无载体固定化厌氧微生物聚集体的基本特性第131-133页
       ·物理特性第131页
       ·微生物聚集体的成份第131-133页
       ·微生物聚集体的生物相第133页
     ·微生物的自固定化机理第133-137页
       ·微生物细胞的吸附过程第133-134页
       ·微生物自固定化机理的探讨第134-137页
     ·固定化对细菌生理系统的影响第137-138页
     ·结论第138-139页
 第三节 固定化微生物对淀粉废水的降解机理第139-143页
     ·有机物降解的主要反应第140-141页
     ·不同生化反应的微生物产率常数第141-143页
     ·结论第143页
 本章小结第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44页
第六章 淀粉废水原位就地处理技术方案设计第144-151页
   ·污染水体原位就地生化处理技术第144-148页
     ·原位就地处理技术流程第144-148页
   ·运行成本第148页
   ·可行性分析第148-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51页
发表论文目录第151-152页
致谢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识别和抽取Web中的关系信息及其出现模式
下一篇: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企业发展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