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一、唐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 第10-15页 |
| (一) 唐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经济基础 | 第10-12页 |
| 1、农业经济繁荣的原因 | 第10-11页 |
| 2、繁荣经济的表现 | 第11-12页 |
| (二) 唐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政治基础 | 第12-13页 |
| 1、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第12页 |
| 2、官僚机构相对完备 | 第12-13页 |
| 3、法律制度比较健全 | 第13页 |
| (三) 唐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文化基础 | 第13-15页 |
| 1、较为完善的大一统文化组织 | 第13-14页 |
| 2、相对开明的文化思想政策 | 第14页 |
| 3、文化思想积淀的历史传承 | 第14-15页 |
| 二、唐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 第15-20页 |
| (一) 唐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 | 第15-16页 |
| 1、唐代君道教育目标 | 第15-16页 |
| 2、君道教育目标的依据 | 第16页 |
| (二) 唐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 | 第16-20页 |
| 1、忠孝一体的臣道规范教育目标 | 第16-17页 |
| 2、君权至上的民本教育目标 | 第17-18页 |
| 3、以王权为依归的法制教育目标 | 第18-19页 |
| 4、兼听与独断的纳谏教育目标 | 第19-20页 |
| 三、唐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20-28页 |
| (一) 道教的王权神化思想 | 第20-21页 |
| 1、尊王崇道的思想 | 第20-21页 |
| 2、神灵崇拜的思想 | 第21页 |
| (二) 佛教道德的宗法化思想 | 第21-23页 |
| 1、佛教的孝道思想 | 第22页 |
| 2、佛教的忠君观念 | 第22-23页 |
| 3、佛教的戒律仪规 | 第23页 |
| (三) 深化中的儒学政治思想 | 第23-28页 |
| 1、以礼仁为中心的道论与治道思想 | 第24-25页 |
| 2、“势”之必然的国家政体思想 | 第25-26页 |
| 3、崇儒尊君的道统论思想 | 第26-27页 |
| 4、儒家道德走向绝对化中的复性思想 | 第27-28页 |
| 四、唐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原则与途径 | 第28-36页 |
| (一) 唐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原则 | 第28-32页 |
| 1、争衡与兼摄原则 | 第28-29页 |
| 2、民本与君主原则 | 第29-30页 |
| 3、君道与臣规原则 | 第30-31页 |
| 4、法制与君德原则 | 第31页 |
| 5、纳谏与导谏原则 | 第31-32页 |
| (二) 唐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 第32-36页 |
| 1、上下贯通的行政管理途径 | 第32-33页 |
| 2、慎密细微的司法调控途径 | 第33页 |
| 3、官私相映的学校教育途径 | 第33页 |
| 4、以德化民的社会教化途径 | 第33-34页 |
| 5、说唱结合的佛教俗讲途径 | 第34-35页 |
| 6、官观并举的道教教育途径 | 第35页 |
| 7、经典统一的儒家教育途径 | 第35-36页 |
| 五、唐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第36-40页 |
| (一) 唐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本思想启示 | 第36-37页 |
| 1、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更好地坚持以人为本 | 第36-37页 |
| 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不断强化主体意识 | 第37页 |
| 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不断坚持党的群众观点 | 第37页 |
| (二) 唐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德治与法治思想启示 | 第37-39页 |
| 1、充分重视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战略意义 | 第37-38页 |
| 2、充分发挥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巨大作用 | 第38-39页 |
| (三) 唐代思想政治教育多种途径的启示 | 第39-40页 |
| 1、大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 第39页 |
| 2、不断拓展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后记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