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 第1-3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21-29页 |
1.1.1 小城镇建设对发展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定性作用 | 第21-24页 |
1.1.2 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 | 第24-28页 |
1.1.3 创新小城镇建设的融资模式是解决中国小城镇投融资问题的必然选择 | 第28-2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29-33页 |
1.3 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 第33-34页 |
1.3.1 研究的视角 | 第33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33-34页 |
1.4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34-36页 |
1.4.1 研究的内容安排 | 第34页 |
1.4.2 研究的意义 | 第34-36页 |
第2章 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36-61页 |
2.1 相关术语解释 | 第36-38页 |
2.1.1 小城镇的界定 | 第36-37页 |
2.1.2 融资概念 | 第37页 |
2.1.3 融资方式的概念 | 第37页 |
2.1.4 融资模式的概念 | 第37-38页 |
2.1.5 融资制度的概念 | 第38页 |
2.2 融资模式的基本理论 | 第38-51页 |
2.2.1 西方经济学的融资理论 | 第38-46页 |
2.2.2 融资创新机制分析 | 第46-51页 |
2.3 融资理论在小城镇领域的衍展 | 第51-60页 |
2.3.1 小城镇发展中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 第51-55页 |
2.2.2 建设资源要素流动的理论 | 第55-56页 |
2.2.3 政府干预与小城镇建设融资的理论 | 第56-58页 |
2.2.4 市场机制与小城镇建设融资的理论 | 第58页 |
2.2.5 小城镇融资适度规模的理论研究 | 第58-59页 |
2.2.6 政府信用相关理论 | 第59-60页 |
2.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3章 基于项目区分的国内外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比较 | 第61-86页 |
3.1 项目区分理论 | 第61-65页 |
3.1.1 项目区分理论的内涵 | 第61-62页 |
3.1.2 理论的完善与项目经营性定量分类办法 | 第62-64页 |
3.1.2 基于项目区分理论的融资模式分类 | 第64-65页 |
3.2 国外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的比较 | 第65-75页 |
3.2.1 各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 | 第65-66页 |
3.2.2 政府融资为主的日本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 | 第66-68页 |
3.2.3 市场竞争为主的美国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 | 第68-69页 |
3.2.4 国外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的比较 | 第69-75页 |
3.3 国内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分析 | 第75-81页 |
3.3.1 国内现行小城镇建设的投融资体制 | 第75-79页 |
3.3.2 国内小城镇建设的主要融资方式 | 第79-81页 |
3.4 融资方式及融资制度改革:国内外比较的启示 | 第81-85页 |
3.4.1 融资方式差异的成因 | 第81-83页 |
3.4.2 融资方式及融资制度改革 | 第83-85页 |
3.5 小结 | 第85-86页 |
第4章 融资模式效率及创新方向分析 | 第86-107页 |
4.1 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的效率分析 | 第86-91页 |
4.1.1 融资模式效率含义及其重要性 | 第86-87页 |
4.1.2 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效率分析 | 第87-90页 |
4.1.3 影响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效率的因素 | 第90-91页 |
4.2 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创新的方向 | 第91-94页 |
4.2.1 选择小城镇建设融资模式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 第91-92页 |
4.2.2 小城镇建设融资目标模式的选择 | 第92页 |
4.2.3 小城镇建设融资过渡模式的思考 | 第92-94页 |
4.3 创新方向的路径选择 | 第94-99页 |
4.3.1 投资主体的变更 | 第96-97页 |
4.3.2 政府职责的重新界定 | 第97-99页 |
4.4 基于融资效率和创新方向的两种构思 | 第99-105页 |
4.4.1 风险—利益对应的基础设施融资 | 第99-100页 |
4.4.2 政府信用为基础、公司化运作的融资 | 第100-105页 |
4.5 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5章 城镇建设融资模式创新研究 | 第107-158页 |
5.1 GPF模式的基本框架 | 第109-113页 |
5.1.1 本方式:项目打捆 | 第109-112页 |
5.1.2 依托基础:政府信用 | 第112-113页 |
5.1.3 主要手段:四项建设 | 第113页 |
5.2 GPF模式的因素分析 | 第113-136页 |
5.2.1 对称的风险—收益机制 | 第114页 |
5.2.2 投资主体自身高效的治理结构 | 第114-118页 |
5.2.3 融资项目的现金流构造 | 第118-136页 |
5.3 GPF模式的演化和发展 | 第136-157页 |
5.3.1 GPF模式环境的金融深化 | 第137-143页 |
5.3.2 GPF模式的方式创新 | 第143-152页 |
5.3.3 GPF模式的渠道创新 | 第152-157页 |
5.4 小结 | 第157-158页 |
第6章 小城镇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实证研究 | 第158-175页 |
6.1 建立小城镇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 | 第158-161页 |
6.1.1 预警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158-159页 |
6.1.2 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159-161页 |
6.2 小城镇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实证研究 | 第161-173页 |
6.2.1 研究设计 | 第161页 |
6.2.2 实证研究 | 第161-173页 |
6.3 小结 | 第173-175页 |
第7章 小城镇政府信用评价实证研究 | 第175-193页 |
7.1 小城镇政府信用评价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175-176页 |
7.2 小城镇政府信用评价量表设计 | 第176-180页 |
7.2.1 政府信用意愿评价表及相关说明 | 第176-178页 |
7.2.2 政府信用能力评价表及相关说明 | 第178-180页 |
7.3 小城镇政府信用评价实证 | 第180-192页 |
7.3.1 实证对象的选择 | 第180-183页 |
7.3.2 小城镇政府信用评价实证 | 第183-192页 |
7.4 小结 | 第192-193页 |
第8章 提升小城镇融资能力的建议 | 第193-208页 |
8.1 建立小城镇建设的金融信用制度 | 第193-194页 |
8.1.1 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 | 第193-194页 |
8.1.2 金融信用制度建立的法律途径 | 第194页 |
8.2 塑造小城镇公共财政的支撑体系 | 第194-198页 |
8.2.1 构建小城镇公共财政的理论依据 | 第195页 |
8.2.2 小城镇公共财政建设的基本框架。 | 第195-196页 |
8.2.3 实施小城镇公共财政的思路 | 第196-198页 |
8.3 小城镇建设融资中新金融工具的运用 | 第198-207页 |
8.3.1 影子收费理论 | 第198-202页 |
8.3.2 嵌入GDP指标的市政债券的设计尝试 | 第202-207页 |
8.4 小结 | 第207-208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08-212页 |
9.1 结论 | 第208-211页 |
9.2 展望 | 第211-212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219页 |
致谢 | 第219-220页 |
攻读博士期间从事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