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第1章 导言 | 第9-1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0页 |
| ·研究假设 | 第10-11页 |
| ·调查方法与分析方法 | 第11-12页 |
| ·调查和访谈方法 | 第11页 |
| ·分析方法 | 第11-12页 |
| ·论文结构 | 第1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3页 |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 ·农户经济理论研究回顾 | 第13-16页 |
| ·农户经济行为特征研究 | 第13-15页 |
| ·农户经济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5-16页 |
| ·稻米产业化经营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 ·稻米产业化发展研究 | 第16-18页 |
| ·农业产业化中农户行为研究 | 第18-19页 |
| ·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 ·农业技术扩散的机制研究 | 第19-21页 |
| ·国内有关农户技术采纳行为的实证研究 | 第21-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27页 |
| 第3章 样本点概述和基本情况分析 | 第27-35页 |
| ·资料来源 | 第27-28页 |
| ·调查地点与选点理由 | 第27-28页 |
| ·调查内容 | 第28页 |
| ·江苏省稻米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 ·样本点的比较分析 | 第29-31页 |
| ·样本县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29-30页 |
| ·样本镇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 ·样本户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31-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 第4章 农户采用水稻新技术行为的实证分析 | 第35-52页 |
| ·本研究选择的技术及其特征 | 第35-37页 |
| ·稻渔共作技术及其特征 | 第35-36页 |
| ·无公害优质水稻栽培技术及其特征 | 第36-37页 |
| ·盐稻8号、连嘉粳1号、徐稻3号等水稻新品种及其特征 | 第37页 |
| ·农户技术来源 | 第37-41页 |
| ·农户获得水稻生新产技术的渠道 | 第38页 |
| ·稻渔共作技术来源 | 第38-39页 |
| ·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来源 | 第39-40页 |
| ·新品种来源 | 第40-41页 |
| ·农户采用水稻新技术的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 第41-49页 |
| ·农户家庭因素 | 第41-43页 |
| ·新技术本身因素 | 第43-45页 |
| ·农村社区间因素 | 第45-47页 |
| ·外部环境因素 | 第47-49页 |
| ·农户家庭因素影响作用的计量经济分析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 第5章 农户参与稻米产业化经营行为研究 | 第52-66页 |
| ·农户对稻米产业化经营的认识和预期 | 第52-54页 |
| ·农户对稻米产业化经营的认识 | 第52-53页 |
| ·户对稻米产业化经营的预期 | 第53-54页 |
| ·影响农户参与稻米产业化经营的因素分析 | 第54-60页 |
| ·农户目标 | 第54-55页 |
| ·农户家庭特征 | 第55-56页 |
| ·风险因素 | 第56-58页 |
| ·外部环境因素 | 第58-60页 |
| ·农户参与稻米产业化经营的模式选择和绩效评价 | 第60-65页 |
| ·“龙头企业+农户”模式 | 第60-61页 |
| ·“龙头企业+X+农户”模式 | 第61-63页 |
| ·专业市场带动模式 | 第63-64页 |
| ·企业基地一体化模式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 第6章 对有关问题的探讨 | 第66-74页 |
| ·农户采用水稻生产新技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第66-68页 |
| ·关于农户参与稻米产业化经营中的几个问题 | 第68-71页 |
| ·稻米产业化经营对水稻生产新技术推广的促进作用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4-77页 |
| ·主要结论 | 第74-75页 |
| ·几点建议 | 第75-76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6-77页 |
| 附录1:农户调查问卷提纲 | 第77-78页 |
| 附录2:样本县市调查提纲 | 第78页 |
| 附录3:样本乡镇调查提纲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