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言 | 第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2 公司环境责任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3 研究重点与结构安排 | 第21-23页 |
2 公司环境责任的缘起及理论基础 | 第23-49页 |
2.1 公司环境责任的缘起 | 第23-39页 |
2.1.1 环境保护运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选择 | 第23-26页 |
2.1.2 绿色浪潮—市场经济竞争的动力 | 第26-31页 |
2.1.3 环境立法的加强 | 第31-33页 |
2.1.4 国际组织的积极倡导 | 第33-36页 |
2.1.5 各类环境管理标准出台 | 第36-37页 |
2.1.6 公司环境责任的实践 | 第37-39页 |
2.2 公司环境责任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39-49页 |
2.2.1 环境经济学 | 第40-42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2-44页 |
2.2.3 利益关系人理论 | 第44页 |
2.2.4 企业环境伦理学理论 | 第44-45页 |
2.2.5 法理学(法的正义、秩序、价值)基础 | 第45-49页 |
3 公司环境责任概念的界定 | 第49-62页 |
3.1 公司环境责任概念界定上的分歧 | 第49-50页 |
3.2 公司环境责任概念的界定 | 第50-56页 |
3.3 界定公司环境责任概念必要性 | 第56-62页 |
3.3.1 控制公司向社会外化环境成本 | 第56-59页 |
3.3.2 适应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 | 第59-62页 |
4 公司环境责任的外延分析 | 第62-87页 |
4.1 公司决策中的环境责任 | 第62-72页 |
4.1.1 决策趋向综合性 | 第62-65页 |
4.1.2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集中体现现代决策的发展趋势 | 第65-68页 |
4.1.3 公司决策中的环境责任 | 第68-72页 |
4.2 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环境责任 | 第72-79页 |
4.2.1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 第72-77页 |
4.2.2 清洁生产的内容 | 第77页 |
4.2.3 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环境责任 | 第77-79页 |
4.3 公司的环境教育责任 | 第79-87页 |
4.3.1 环境教育 | 第79-82页 |
4.3.2 公司环境教育是我国环境教育系统中的关键 | 第82-83页 |
4.3.3 环境教育—公司法定义务 | 第83-84页 |
4.3.4 环境教育与环境意识 | 第84-87页 |
5 公司环境责任内化与公司环境管理 | 第87-108页 |
5.1 公司环境责任的内化机制 | 第87-90页 |
5.1.1 环境意识 | 第87-89页 |
5.1.2 公司环境责任的内化过程 | 第89-90页 |
5.2 绿色管理理念 | 第90-94页 |
5.2.1 绿色管理的兴起 | 第90-91页 |
5.2.2 绿色管理的原则与目标 | 第91-92页 |
5.2.3 绿色管理理念与环境竞争力 | 第92-94页 |
5.3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与规范公司环境管理 | 第94-108页 |
5.3.1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 第94-97页 |
5.3.2 公司环境管理的规范化模式 | 第97-100页 |
5.3.3 公司环境管理体系的构建 | 第100-108页 |
6 公司环境责任实现的制度设计 | 第108-133页 |
6.1 建立公司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 第108-115页 |
6.1.1 环境信息公开 | 第108-110页 |
6.1.2 公司环境信息公开 | 第110-111页 |
6.1.3 构建我国公司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 第111-115页 |
6.2 公司环境责任的动力—经济激励制度 | 第115-122页 |
6.2.1 环境资源税制度—外部成本内部化 | 第115-119页 |
6.2.2 实施环境补贴制度—发展模式的导向 | 第119-120页 |
6.2.3 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趋向公平 | 第120-121页 |
6.2.4 政府绿色采购—政府导向 | 第121-122页 |
6.3 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 第122-133页 |
6.3.1 环境责任保险 | 第122-125页 |
6.3.2 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意义 | 第125-127页 |
6.3.3 构建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 第127-133页 |
结语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0页 |
后记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