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椹红色素的提取纯化技术及其特性研究
| 文献综述 | 第1-23页 |
| 1 食用天然色素 | 第10-19页 |
| ·天然色素的提取 | 第11-14页 |
| ·溶剂浸提法 | 第11-12页 |
| ·微波萃取法 | 第12页 |
| ·超临界流体萃取 | 第12-13页 |
| ·超声波提取法 | 第13页 |
| ·生物技术生产天然色素 | 第13-14页 |
| ·天然色素的纯化 | 第14-15页 |
| ·酶法纯化 | 第14页 |
| ·膜分离纯化 | 第14页 |
| ·吸附、解吸法纯化 | 第14-15页 |
| ·离子交换树脂法 | 第15页 |
| ·结晶法纯化 | 第15页 |
| ·凝胶层析法纯化 | 第15页 |
| ·天然色素稳定性的提高措施 | 第15-17页 |
| ·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 第17-19页 |
| ·自由基学说 | 第17页 |
| ·自由基的产生及其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 第17-18页 |
| ·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 | 第18页 |
| ·抗氧化剂抗氧化能力的评价方法 | 第18-19页 |
| 2 桑椹和桑椹红色素 | 第19-23页 |
| ·桑椹 | 第19-20页 |
| ·桑椹红色素概述 | 第20-22页 |
| ·桑椹红色素的营养成分 | 第21页 |
| ·桑椹红色素的理化性质 | 第21页 |
| ·桑椹红色素的鉴定 | 第21页 |
| ·桑椹红色素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 ·论文的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试验研究 | 第23-63页 |
| 1 引言 | 第2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2页 |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4页 |
| ·试验方法 | 第24-32页 |
| ·桑椹红色素的提取纯化工艺 | 第24页 |
| ·供试液的制备及色素含量、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24-25页 |
| ·桑椹红色素的提取 | 第25-27页 |
| ·粗提色素的初步纯化、浓缩与干燥 | 第27页 |
|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桑椹红色素 | 第27-29页 |
| ·桑椹红色素的稳定性研究 | 第29-30页 |
| ·桑椹红色素的体外抗氧化性研究 | 第30-32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59页 |
| ·桑椹红色素的吸收光谱图 | 第32页 |
| ·桑椹红色素的提取 | 第32-41页 |
| ·溶剂浸提 | 第32-36页 |
| ·微波萃取法 | 第36-38页 |
| ·超声波提取 | 第38-41页 |
| ·桑椹红色素三种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41页 |
| ·粗提色素的初步纯化、浓缩与干燥 | 第41页 |
| ·桑椹红色素的纯化 | 第41-50页 |
| ·静态试验筛选树脂 | 第41-43页 |
| ·动态试验确定LSA-21树脂纯化条件 | 第43-49页 |
| ·树脂的重复使用试验 | 第49页 |
| ·色素产品色价的测定 | 第49-50页 |
| ·桑椹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 第50-56页 |
| ·pH值对桑椹红色素颜色的影响 | 第50页 |
| ·桑椹红色素热稳定性 | 第50-51页 |
| ·光对桑椹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1页 |
| ·糖类对桑椹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 ·防腐剂对桑椹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氧化剂和还原剂对桑椹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 ·金属离子对桑椹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 | 第54-56页 |
| ·桑椹红色素的体外抗氧化性研究 | 第56-59页 |
|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56页 |
| ·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56-57页 |
| ·对H_2O_2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57页 |
| ·对烷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57-58页 |
| ·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第58-59页 |
| 4 讨论 | 第59-61页 |
| ·桑椹红色素提取工艺探讨 | 第59-60页 |
| ·溶剂浸提桑椹红色素工艺探讨 | 第59页 |
| ·微波萃取和超声波萃取桑椹红色素工艺探讨 | 第59-60页 |
|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桑椹红色素的工艺探讨 | 第60页 |
| ·桑椹红色素的稳定性探讨 | 第60页 |
| ·桑椹红色素的体外抗氧化性探讨 | 第60-61页 |
| 5 结论 | 第61-63页 |
| 展望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