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个紫花苜蓿品种生长第二年的比较研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页 |
·苜蓿育种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我国苜蓿新品种的选育 | 第9-10页 |
·发达国家的苜蓿育种 | 第10-11页 |
·地方品种的整理 | 第11页 |
·苜蓿的引种工作 | 第11-12页 |
·苜蓿的品种评价 | 第12-15页 |
·苜蓿秋眠级(Fall Dormancy) | 第12-13页 |
·我国苜蓿品种比较试验 | 第13-15页 |
·苜蓿营养成分的研究 | 第15-18页 |
·实验室方法 | 第15-17页 |
·奶牛饲养试验方法 | 第17-18页 |
·关中苜蓿 | 第18-19页 |
·参试品种特性、生态学描述与抗性 | 第19-23页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第23-4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试验地的自然概况 | 第23页 |
·供试材料 | 第23页 |
·田间设计和管理 | 第23页 |
·项目测定 | 第23-24页 |
·统计方法 | 第24-25页 |
·不同苜蓿品种产量性状比较 | 第25-41页 |
·不同品种株高、生长速度与再生性比较 | 第25-29页 |
·不同品种生长强度比较 | 第29-31页 |
·不同品种直立性比较 | 第31页 |
·不同品种产草量比较 | 第31-40页 |
·不同品种粗蛋白产量比较 | 第40-41页 |
·不同苜蓿品种品质性状比较 | 第41-46页 |
·中国饲料样本库苜蓿草粉样本及苜蓿草粉分级标准 | 第41-43页 |
·不同品种粗蛋白含量比较 | 第43-45页 |
·不同品种粗纤维含量比较 | 第45-46页 |
·不同苜蓿品种综合评价 | 第46-49页 |
·分级评分法 | 第46页 |
·指数加权法 | 第46-49页 |
第三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9-52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苜蓿品种产量性状方面的比较 | 第49页 |
·苜蓿品种质量性状方面的比较 | 第49-50页 |
·苜蓿品种综合评价 | 第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关中苜蓿在试验中的表现 | 第50页 |
·适宜本区苜蓿品种的秋眠性 | 第50页 |
·综合评价 | 第50-51页 |
·品种年际比较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个人简介 | 第58页 |